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六)中國國民黨「一全大會」及聯俄容共

mainsite_psd_guogong06_4
mainsite_psd_guogong06_4

孫中山反思了革命道路後,於1923年初已定下「聯俄」或「友俄」的政策,又表示接受俄共意見而「容共」。所謂「容共」,即孫中山所說「本黨係容許共產黨員的個別加入,並非容許共產主義加入」,首個加入者李大釗約於1923年2月已參加中國國民黨。接着孫中山繼續完成其全盤改造黨務的計劃,蘇聯也派出顧問鮑羅廷(Mikhail Markovich  Borodin)予以幫助。1924年1月20至30日,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國民黨一全大會」),與會代表165人(含部分中共黨員)。大會通過了宣言和黨章,確定了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孫中山在宣言中對民族、民權、民生之三民主義作了進一步闡釋。大會還通過籌建國民政府、創辦軍事院校等決定。此次大會標誌了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1924-1927)正式開始。

為何有「聯共」與「容共」的不同叫法?「新三民主義」當如何理解?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guogong06_1
mainsite_psd_guogong06_1

1923年1月26日的《孫文越飛宣言》是孫中山與蘇聯(1922年12月30日蘇聯正式成立)所達成的初步共識,為後來國共第一次合作提供了重要前提。首個參加中國國民黨的中共黨員為李大釗,約於1923年2月加入。1923年6月12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見圖)。大會確定了與中國國民黨合作,正式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mainsite_psd_guogong06_2
mainsite_psd_guogong06_2

左圖:1923至1927年期間共產國際(Communist International)派駐中國的代表鮑羅廷;右圖:1923年10月,孫中山(手拿拐杖)與鮑羅廷視察虎門威遠炮台。鮑羅廷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關鍵人物。

ebook

孫中山和蘇俄之間的合作,各有不同考慮。孫中山本想爭取日本、西方國家支持,但這些國家多為維護自身在中國的利益而支持有實力的軍閥,如日本支持張作霖、英國支持吳佩孚等,可尋求之外援唯有蘇俄。蘇俄方面,1917年革命後,遭日本及西方全面圍堵、孤立,甚至在俄國內戰中支持反共的「白軍」及出兵干涉,以圖推翻新建的共產政權。為鞏固政權及輸出革命,蘇俄急欲在世界各地推動共產主義運動,與俄為鄰的中國自然成為目標,故需要在中國物色支持對象。但當時中國的軍閥大多反共,亦怕因與蘇俄聯繫而得罪背後支持他們的列強,蘇俄遂選擇了孫中山和中國國民黨。

mainsite_psd_guogong06_3
mainsite_psd_guogong06_3

左圖:1923年10月18日,孫中山簽署委任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為國民黨組織教練員;右圖:1923年10月19日,孫中山在廣州致國民黨上海事務所,關於電邀中共黨員李大釗到上海商談國民黨改組事宜的信件。

mainsite_psd_guogong06_4
mainsite_psd_guogong06_4

1924年1月20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召開,圖為會議原址今貌。

mainsite_psd_guogong06_5
mainsite_psd_guogong06_5

左圖:1924年1月20日,國民黨一全大會開幕,孫中山以黨總理身份擔任大會主席及主持開幕儀式;右圖:國民黨一全大會會議場內。

ebook

孫中山在國民黨一全大會致開幕辭時說:「此次國民黨改組,有兩件事:第一件,是改組國民黨,要把國民黨再來組成一個有力量有具體的政黨;第二件,就是用政黨的力量去改造國家。」

mainsite_psd_guogong06_6
mainsite_psd_guogong06_6

左圖:國民黨一全大會期間孫中山手書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監察委員名單;右圖:孫中山親批的國民黨一全大會選舉的預算委員會名單。

mainsite_psd_guogong06_7
mainsite_psd_guogong06_7

      1924年1月27日,國民黨一全大會期間,孫中山向與會者演講三民主義。

mainsite_psd_guogong06_8
mainsite_psd_guogong06_8

      國民黨一全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確立了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mainsite_psd_guogong06_9
mainsite_psd_guogong06_9

                             國民黨一全大會期間,孫中山(前排左六)與瞿秋白(中共黨員,後排左三)等在會場外合影。

mainsite_psd_guogong06_10
mainsite_psd_guogong06_10

                                      孫中山(右三)與中共始創人之一李大釗(孫中山右邊)步出國民黨一全大會會場。

ebook

國共兩黨皆反對帝國主義列強和軍閥勢力,成為彼此合作的基礎。國民黨一全大會讓多名中共黨員在國民黨的中央黨部擔任要職。會上所選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的24名委員中,李大釗等3人為中共黨員;在17名候補委員中,中共黨員則佔7名。另有多名中共黨員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擔任要職,如組織部長譚平山、農民部長林祖涵、宣傳部代理部長毛澤東等。國民黨一全大會後,中共於國民黨內的影響力大增,在中國的發展速度也大大加快。

為何有「聯共」與「容共」的不同叫法?「新三民主義」當如何理解?

在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了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政策。「聯俄容共」的提法是1927年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吳稚暉首先使用後約定俗成的,中共則稱「聯俄聯共」。「聯俄容共」一詞出現雖晚,但作為孫中山晚年推動的政策施行卻較早,至少在1923年初已見端倪。1923年1月26日,他和蘇聯特使越飛(Adolf Abramovich Joffe)發表了《孫文越飛宣言》。同年,孫中山與共產國際合作,將對抗北洋軍閥的大本營遷回廣州,並在蘇聯的影響下力排眾議,允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最初他曾邀請陳獨秀參加整頓黨務的工作,1923年2月上旬李大釗由北京來到上海,成為第一個加入中國國民黨的中共黨員。所謂「容共」,據孫中山自己所說就是「本黨係容許共產黨員的個別加入,並非容許共產主義加入。凡加入本黨者應奉行三民主義,違則受黨紀制裁」。顯而易見,孫中山聯俄是為了對抗帝國主義,容共則是為了對抗國內軍閥。或謂「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為「三大政策」,是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但一般認為三民主義無所謂新舊,仍即民族、民權、民生主義,只不過孫中山根據新形勢賦予新解釋:民族主義由「脫離滿洲之宰制政策」變為「反帝國主義」;民權主義乃建立一般平民所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之民主政治;民生主義為倡導「耕者有其田」和「節制資本」。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其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