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时间线浏览更多

(六)中国国民党“一全大会”及联俄容共

mainsite_psd_guogong06_4
mainsite_psd_guogong06_4

孙中山反思了革命道路后,于1923年初已定下“联俄”或“友俄”的政策,又表示接受俄共意见而“容共”。所谓“容共”,即孙中山所说“本党系容许共产党员的个别加入,并非容许共产主义加入”,首个加入者李大钊约于1923年2月已参加中国国民党。接着孙中山继续完成其全盘改造党务的计划,苏联也派出顾问鲍罗廷(Mikhail Markovich  Borodin)予以帮助。1924年1月20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国民党一全大会”),与会代表165人(含部分中共党员)。大会通过了宣言和党章,确定了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孙中山在宣言中对民族、民权、民生之三民主义作了进一步阐释。大会还通过筹建国民政府、创办军事院校等决定。此次大会标志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1924-1927)正式开始。

为何有“联共”与“容共”的不同叫法?“新三民主义”当如何理解?

答案见下。

mainsite_psd_guogong06_1
mainsite_psd_guogong06_1

1923年1月26日的《孙文越飞宣言》是孙中山与苏联(1922年12月30日苏联正式成立)所达成的初步共识,为后来国共第一次合作提供了重要前提。首个参加中国国民党的中共党员为李大钊,约于1923年2月加入。1923年6月12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见图)。大会确定了与中国国民党合作,正式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mainsite_psd_guogong06_2
mainsite_psd_guogong06_2

左图:1923至1927年期间共产国际(Communist International)派驻中国的代表鲍罗廷;右图:1923年10月,孙中山(手拿拐杖)与鲍罗廷视察虎门威远炮台。鲍罗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关键人物。

ebook

孙中山和苏俄之间的合作,各有不同考虑。孙中山本想争取日本、西方国家支持,但这些国家多为维护自身在中国的利益而支持有实力的军阀,如日本支持张作霖、英国支持吴佩孚等,可寻求之外援唯有苏俄。苏俄方面,1917年革命后,遭日本及西方全面围堵、孤立,甚至在俄国内战中支持反共的“白军”及出兵干涉,以图推翻新建的共产政权。为巩固政权及输出革命,苏俄急欲在世界各地推动共产主义运动,与俄为邻的中国自然成为目标,故需要在中国物色支持对象。但当时中国的军阀大多反共,亦怕因与苏俄联系而得罪背后支持他们的列强,苏俄遂选择了孙中山和中国国民党。

mainsite_psd_guogong06_3
mainsite_psd_guogong06_3

左图:1923年10月18日,孙中山签署委任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右图:1923年10月19日,孙中山在广州致国民党上海事务所,关于电邀中共党员李大钊到上海商谈国民党改组事宜的信件。

mainsite_psd_guogong06_4
mainsite_psd_guogong06_4

1924年1月20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召开,图为会议原址今貌。

mainsite_psd_guogong06_5
mainsite_psd_guogong06_5

左图: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一全大会开幕,孙中山以党总理身份担任大会主席及主持开幕仪式;右图:国民党一全大会会议场内。

ebook

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全大会致开幕辞时说:“此次国民党改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改组国民党,要把国民党再来组成一个有力量有具体的政党;第二件,就是用政党的力量去改造国家。”

mainsite_psd_guogong06_6
mainsite_psd_guogong06_6

左图:国民党一全大会期间孙中山手书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监察委员名单;右图:孙中山亲批的国民党一全大会选举的预算委员会名单。

mainsite_psd_guogong06_7
mainsite_psd_guogong06_7

      1924年1月27日,国民党一全大会期间,孙中山向与会者演讲三民主义。

mainsite_psd_guogong06_8
mainsite_psd_guogong06_8

      国民党一全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确立了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mainsite_psd_guogong06_9
mainsite_psd_guogong06_9

                             国民党一全大会期间,孙中山(前排左六)与瞿秋白(中共党员,后排左三)等在会场外合影。

mainsite_psd_guogong06_10
mainsite_psd_guogong06_10

                                      孙中山(右三)与中共始创人之一李大钊(孙中山右边)步出国民党一全大会会场。

ebook

国共两党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军阀势力,成为彼此合作的基础。国民党一全大会让多名中共党员在国民党的中央党部担任要职。会上所选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24名委员中,李大钊等3人为中共党员;在17名候补委员中,中共党员则占7名。另有多名中共党员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要职,如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国民党一全大会后,中共于国民党内的影响力大增,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也大大加快。

为何有“联共”与“容共”的不同叫法?“新三民主义”当如何理解?

在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联俄容共”的提法是1927年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吴稚晖首先使用后约定俗成的,中共则称“联俄联共”。“联俄容共”一词出现虽晚,但作为孙中山晚年推动的政策施行却较早,至少在1923年初已见端倪。1923年1月26日,他和苏联特使越飞(Adolf Abramovich Joffe)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同年,孙中山与共产国际合作,将对抗北洋军阀的大本营迁回广州,并在苏联的影响下力排众议,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最初他曾邀请陈独秀參加整顿党务的工作,1923年2月上旬李大钊由北京來到上海,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国民党的中共党员。所谓“容共”,据孙中山自己所说就是“本党系容许共产党员的个别加入,并非容许共产主义加入。凡加入本党者应奉行三民主义,违则受党纪制裁”。显而易见,孙中山聯俄是为了对抗帝国主义,容共则是为了对抗国内军阀。或谓“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但一般认为三民主义无所谓新旧,仍即民族、民权、民生主义,只不过孙中山根据新形势赋予新解释:民族主义由“脱离满洲之宰制政策”变为“反帝国主义”;民权主义乃建立一般平民所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之民主政治;民生主义为倡导“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

本专题主要图片来源:FOTOE、其他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