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國共走向合作概覽

guogong_header_1200x400_v1
guogong_header_1200x400_v1

自民國建立以來,孫中山經受了許多挫敗,但他仍不屈不撓地潛心探索革命理論,不斷反思中國革命的路向。他深感南北軍閥皆一丘之貉,列強不會放棄在華利益特權,為克服內憂外患,必須重建一組織縝密、紀律嚴明的革命政黨,同時必須創立一支忠於政黨的革命武裝。於是,孫中山在1919年10月把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並在蘇俄的幫助下,開始改組黨務的長久過程。與此同時,俄國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加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在共產國際(Communist International)指導下,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紛紛成立,並在1921年7月正式組成了以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的中國共產黨。中共宣稱自己屬於無產階級政黨,從成立伊始便積極領導工農運動,包括1922年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和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以及河北、廣東、湖南各地的農民反抗鬥爭。由於國共兩黨皆反對帝國主義列強和軍閥勢力,就出現合作對敵的可能和基礎。在蘇聯和共產國際的撮合下,孫中山制訂了聯俄容共的政策,容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此一方針獲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認可,標誌着國共兩黨開始了第一次合作(1924-1927)。隨後黃埔軍校成立。孫中山積極籌劃北伐,又接受北洋政府邀請,不辭辛勞趕赴北京共商國是。由於長年為革命奔波而積勞成疾,孫中山在1925年3月12日病逝北京,留下了未竟的革命事業。孫中山的北伐願望有待實現,其親自奠基的國共合作也面臨嚴峻考驗。

guogong_timeline_750x715_v1-01
guogong_timeline_750x715_v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