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五四運動概覽

wusi_header_1200x400_v2
wusi_header_1200x400_v2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大事。廣義的「五四」,包括了1910年代中至1920年代初的新文化運動,以及1919年5至6月間的五四愛國運動。狹義的「五四」,一般單指後者。二者精神雷同、密切關聯、互相影響,但其緣起、性質、內涵及影響不盡相同。新文化運動(1915-1923)是一場「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運動,起於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主辦的《青年雜誌》創刊,至1923年6月成為中共中央理論性機關刊物而大體告一段落。這場運動由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胡適、魯迅等一批曾出國留學、受到新思想衝擊的知識分子發起,提倡民主與科學。其間不僅倡導文學革命,嚴厲批判舊有文化傳統,推廣白話文以取代文言文,也曾喊出「打倒孔家店」、「全盤西化」一類激進口號。在新文化精神的感召下,國民思想頗受薰陶,五四愛國運動遂應運而生。五四愛國運動(1919年5至6月)因爆發於5月4日,故常簡稱「五四運動」,直接起因於民初外交失敗,尤其是列強在巴黎和會上處理「山東問題」袒護日本、對華不公,因而掀起青年學生和民眾一場愛國運動。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三千多名學生雲集天安門,高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全國民眾大力支持。最後中國代表在6月28日拒簽《凡爾賽和約》,運動也取得階段性成果。此後新文化運動繼續開展,許多學子赴法勤工儉學及赴蘇留學。為順應新形勢,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國民黨亦力求改組,影響至大至深。

wusi_timeline_750x715_v2-01
wusi_timeline_750x715_v2-0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