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間外國餐廳的中國故事

如今,街上滿是林林總總的外國餐廳,隨意走進一間,試試特色美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在改革開放初期,對於中國人來說,光顧一下外國餐廳則充滿了新鮮感。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市場機制尚不完善,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也剛剛發生轉變,此時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餐廳需要極大的勇氣,亦毫無疑問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有這樣三間外國餐廳,它們有着不同的飲食文化,在中國也受到了不同「待遇」。它們是甚麼餐廳?它們在中國有着甚麼故事?

 

馬克西姆餐廳

1983年9月26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罕有地播出一則餐廳開業的消息。一家餐廳開業,為何會成為新聞?

這家餐廳叫做馬克西姆餐廳(Maxim’s),是改革開放後北京「第一家中外合資的西餐廳」。在此之前,北京的西餐廳只有莫斯科餐廳、新僑飯店等寥寥幾家,且皆以經營俄式餐品為主,因此,馬克西姆當時被稱為「北京第一家純資本主義性質的西餐廳」。

馬克西姆餐廳最早於1893年在巴黎開業,迅速成為上流社會的「俱樂部」。1981年,因經營不善面臨破產,餐廳被法國著名設計師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買下。意欲打開中國市場的皮爾·卡丹將目光投向北京,選址在天安門東南三公里處的崇文門開了第一家分店,全部裝潢複製巴黎總店。

dangdaizhongguo-gaigekaifang-xican-02_x1
1983年皮爾‧卡丹(中)親自來到北京監督餐廳裝修事宜。(圖片來源:Getty)
dangdaizhongguo-gaigekaifang-xican-02_x1

 

為了給北京帶來原汁原味的法國餐,餐廳選派了13名廚師赴巴黎學習三個月。開業前,法國方面還特地派來法國廚師、侍應,甚至是收銀員,力求食客一踏進門就能感受到傳統的法式服務。

但開業之初的馬克西姆卻目睹了中國人對於「資本主義餐廳」好奇又猶豫的複雜情緒。當時北京人均月收入只有三、四十元,但在馬克西姆吃頓飯卻要兩、三百元,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老百姓只是站在門口望而卻步。

而且餐廳奢華的法式宮廷建築風格、精美的壁畫、斑斕的玻璃、影影綽綽的燈光,也給改革開放初期的國人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前衞的祼體壁畫,更一度使餐廳沒法如期開業,後來餐廳請了美術學院的師生為祼女畫上「衣服」,壁畫才得以保留。

即便如此,仍有人懷揣幾個月的積蓄來這嘗一嘗鮮,也有人帶上相戀多年的女友來這吃上一餐,並由此定下終身大事。銀燭、刀叉、紅酒、牛扒,給許多食客留下難忘的一晚。

dangdaizhongguo-gaigekaifang-xicanting-01_x1
1985年北京馬克西姆餐廳(圖片來源:Getty)
dangdaizhongguo-gaigekaifang-xicanting-01_x1

 

除了為中國人提供純正地道的法餐,馬克西姆還成為一塊文藝及時尚的樂土。張國榮生前每到北京都會抽空到這裏喝上一杯;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拍《末代皇帝》時也會來這點杯威士忌整理思緒;阿倫·狄龍(Alain Delon)在這裏度過他的50歲生日;被稱為「中國搖滾之父」的崔健也在這裏第一次演唱那首成名作《一無所有》。

隨着中國經濟社會逐漸發展,西餐廳也不再是甚麼新鮮事,能夠負擔到餐館用膳的人愈來愈多。對今時今日的中國人來說,吃飯不單純為了果腹,而是一種享受,一種人際交往,一種生活格調的體現。而馬克西姆依舊佇立在北京崇文門,迎接天南海北意欲一嘗正宗法國餐的人。

 

肯德基

肚子餓了,面前有肯德基與麥當勞,你會選哪家?

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政府就在兩者之間,選擇了肯德基,促成其於1987年成為首間進入中國的美式快餐店,比麥當勞早了3年。

為甚麼?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首都北京為發展成國際都會,希望引進美式小吃。為此,北京市政府派代表團在1984年到美國考察,參觀了肯德基和麥當勞兩大企業。

炸雞與牛肉漢堡,哪個更為吸引?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當然是前者比較有市場。畢竟中國人食用雞肉歷史悠久,更重要是當時北京農民都在養雞,畜牧局正煩惱如何銷售。

按照當時規定,外資企業開拓中國市場,必須跟內地企業合資,作為雞肉供應商的北京市畜牧局,順理成章成為肯德基的合資夥伴,後來加上旅遊局幫助,讓肯德基爺爺在中國早着先機,並造就了「中國肯德基之父」王大東。

祖籍四川的王大東,在台灣長大、美國留學,早先擔任美國肯德基南加洲區域經理,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在天津市長邀請下回國開快餐店,結果非常成功,後來重返肯德基,為開拓中國市場奠下基礎。王大東一上任便租下北京前門大街三層共1,500平方米物業,不惜一擲千金,一次繳付十年租金。當時整間公司資本才100萬美元,折合約370萬人民幣,而十年租金是365萬人民幣,付了租就只剩5萬元開店。

dangdaizhongguo-jiaodianzhongguo-gaigekaifang-kendeji4_x1
最初中國的肯德基只賣4種食物,包括原味炸雞、雞汁薯蓉、菜絲沙律和麵包,並供應啤酒和汽水。(圖片來源:Getty)
dangdaizhongguo-jiaodianzhongguo-gaigekaifang-kendeji4_x1

 

後來總部再給他匯來100萬美元營運,但事實證明,王大東的決定明智,因為北京肯德基開業10個月,就成功把全部投資收回。

1987年11月12日,中國第一間肯德基在北京前門正式開業,成為當年全球最大的快餐店。數十名穿着民族服飾的少女,在一幅以中、英、日三語寫成的「美國肯德基家鄉雞開業」的橫幅前表演中國傳統歌舞,賺足了全城的目光。

當年一塊炸雞售價是2.5元人民幣,一份套餐賣9.9元人民幣,對於月入僅數十元的普通市民,是不折不扣的高消費,但來嘗鮮的群眾還是把前門大街擠得水洩不通。據說當年有很多人吃完炸雞,不讓店員把紙桶收走,要抹乾淨拿回家,放在客廳炫耀;還有人甚至包下肯德基辦婚禮,覺得這樣很體面。

dangdaizhongguo-jiaodianzhongguo-gaigekaifang-kendeji5_x1
1993年上海南京路一家肯德基門前,排滿來光顧的客人。(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dangdaizhongguo-jiaodianzhongguo-gaigekaifang-kendeji5_x1

 

時光荏苒,三十多年過去,吃炸雞不再新鮮,到肯德基也不只有炸雞吃,還有粥品、油條、豆漿、飯糰……憑着成功的本土化策略,肯德基在中國的分店愈開愈多,1996年突破100間,2004年達到1,000家,目前全國有逾6,700間肯德基,比對手麥當勞多出接近一倍。

 

麥當勞

1975年,香港第一間麥當勞於銅鑼灣百德新街開業,吃漢堡、飲可樂是不少香港七十、八十後的童年回憶。可是內地民眾卻多等了15年,才有機會品嘗這種美式快餐。

1990年,深圳東門老街迎來全國首間麥當勞開業。樓高三層的餐廳融入中式瓦頂設計,身穿黃色連身衣的紅髮小丑「麥當勞叔叔」,在屋頂盤腿而坐,非常搶眼。開業當天,人山人海,排隊進餐廳的市民在大樓外繞了好幾個圈,餐廳內亦擠得水洩不通,二樓和三樓都站滿客人,場面非常熱鬧。儘管餐廳培訓了400名職員,但龐大的客流量,令管理層不得不臨時調配500人來幫忙。

那時一個漢堡包售價人民幣五、六元,配搭薯條可樂就要十元以上,可是當時人均工資才四、五百元,吃上這樣一份套餐算很奢侈了。據當年的職員引述,餐廳同時以人民幣和港元標價,很多人拿着500及1000港元鈔票跟店員一口氣點了十個巨無霸,豪氣十足。餐廳開業後首個周末,營業額更創單日新高,全日做了46萬元生意,打破全球紀綠,消費潛力讓麥當勞不敢小覷。

dangdaizhongguo-jiaodianzhongguo-gaigekaifang-maidanglao2_x1
1993年深圳,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嘗麥當勞。(圖片來源:Getty)
dangdaizhongguo-jiaodianzhongguo-gaigekaifang-maidanglao2_x1

 

九十年代的麥當勞,代表一種潮流,一種外來風尚。光顧快餐店就如上高級餐館,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特別是一些重要時刻,例如考試成績優異,或跟女朋友體面吃一餐,連出門前都得悉心打扮。

潔淨的環境、新穎的食品、快捷的送餐、規範的管理,打破中國人傳統的飲食文化和用餐觀念,來自西方的「快餐旋風」,很快席捲全國。截至2020年2月,全國已有超過3,500間麥當勞,據推測,往後數年麥當勞將以每年500間的速度繼續擴張。

今天上快餐店不再是稀奇事,但快餐店引入中國卻標誌着一個時代的轉變。由憑票買糧到上館子吃飯,由糧食短缺到三餐溫飽,再到衣食不缺進而追求健康生活,這種轉變並不簡單。除了美式漢堡,進入中國的外國菜系愈來愈多,由意式薄餅、日本料理、韓國燒烤到法式甜品,應有盡有,人們吃得更多元化。 當年深圳東門老街百米開外就能看見的大「M」標識,已經淹沒在鱗次櫛比的商貿大廈中,曾經裏三層外三層把老街圍得水泄不通的長龍也早已成為塵封的記憶。

dangdaizhongguo-jiaodianzhongguo-gaigekaifang-maidanglao4_x1
1992年北京王府井麥當勞,是當時全球最大的一間分店,座位超過700個。(圖片來源:Getty)
dangdaizhongguo-jiaodianzhongguo-gaigekaifang-maidanglao4_x1

 

(文章來源:當代中國,特別鳴謝。原文有刪改。)

上載日期:
2021年0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