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间外国餐厅的中国故事

如今,街上满是林林总总的外国餐厅,随意走进一间,试试特色美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中国人来说,光顾一下外国餐厅则充满了新鲜感。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刚刚发生转变,此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餐厅需要极大的勇气,亦毫无疑问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有这样三间外国餐厅,它们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在中国也受到了不同“待遇”。它们是什么餐厅?它们在中国有着什么故事?

 

马克西姆餐厅

1983年9月2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罕有地播出一则餐厅开业的消息。一家餐厅开业,为何会成为新闻?

这家餐厅叫做马克西姆餐厅(Maxim’s),是改革开放后北京“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西餐厅”。在此之前,北京的西餐厅只有莫斯科餐厅、新侨饭店等寥寥几家,且皆以经营俄式餐品为主,因此,马克西姆当时被称为“北京第一家纯资本主义性质的西餐厅”。

马克西姆餐厅最早于1893年在巴黎开业,迅速成为上流社会的“俱乐部”。1981年,因经营不善面临破产,餐厅被法国著名设计师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买下。意欲打开中国市场的皮尔·卡丹将目光投向北京,选址在天安门东南三公里处的崇文门开了第一家分店,全部装潢复制巴黎总店。

dangdaizhongguo-gaigekaifang-xican-02_x1
1983年皮尔‧卡丹(中)亲自来到北京监督餐厅装修事宜。(图片来源:Getty)
dangdaizhongguo-gaigekaifang-xican-02_x1

 

为了给北京带来原汁原味的法国餐,餐厅选派了13名厨师赴巴黎学习三个月。开业前,法国方面还特地派来法国厨师、侍应,甚至是收银员,力求食客一踏进门就能感受到传统的法式服务。

但开业之初的马克西姆却目睹了中国人对于“资本主义餐厅”好奇又犹豫的复杂情绪。当时北京人均月收入只有三、四十元,但在马克西姆吃顿饭却要两、三百元,所以很长一段时间,老百姓只是站在门口望而却步。

而且餐厅奢华的法式宫廷建筑风格、精美的壁画、斑斓的玻璃、影影绰绰的灯光,也给改革开放初期的国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前卫的祼体壁画,更一度使餐厅没法如期开业,后来餐厅请了美术学院的师生为祼女画上“衣服”,壁画才得以保留。

即便如此,仍有人怀揣几个月的积蓄来这尝一尝鲜,也有人带上相恋多年的女友来这吃上一餐,并由此定下终身大事。银烛、刀叉、红酒、牛扒,给许多食客留下难忘的一晚。

dangdaizhongguo-gaigekaifang-xicanting-01_x1
1985年北京马克西姆餐厅(图片来源:Getty)
dangdaizhongguo-gaigekaifang-xicanting-01_x1

 

除了为中国人提供纯正地道的法餐,马克西姆还成为一块文艺及时尚的乐土。张国荣生前每到北京都会抽空到这里喝上一杯;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拍《末代皇帝》时也会来这点杯威士忌整理思绪;阿兰·德龙(Alain Delon)在这里度过他的50岁生日;被称为“中国摇滚之父”的崔健也在这里第一次演唱那首成名作《一无所有》。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逐渐发展,西餐厅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能够负担到餐馆用膳的人愈来愈多。对今时今日的中国人来说,吃饭不单纯为了果腹,而是一种享受,一种人际交往,一种生活格调的体现。而马克西姆依旧伫立在北京崇文门,迎接天南海北意欲一尝正宗法国餐的人。

 

肯德基

肚子饿了,面前有肯德基与麦当劳,你会选哪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政府就在两者之间,选择了肯德基,促成其于1987年成为首间进入中国的美式快餐店,比麦当劳早了3年。

为什么?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首都北京为发展成国际都会,希望引进美式小吃。为此,北京市政府派代表团在1984年到美国考察,参观了肯德基和麦当劳两大企业。

炸鸡与牛肉汉堡,哪个更为吸引?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当然是前者比较有市场。毕竟中国人食用鸡肉历史悠久,更重要是当时北京农民都在养鸡,畜牧局正烦恼如何销售。

按照当时规定,外资企业开拓中国市场,必须跟内地企业合资,作为鸡肉供应商的北京市畜牧局,顺理成章成为肯德基的合资伙伴,后来加上旅游局帮助,让肯德基爷爷在中国早着先机,并造就了“中国肯德基之父”王大东。

祖籍四川的王大东,在台湾长大、美国留学,早先担任美国肯德基南加洲区域经理,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在天津市长邀请下回国开快餐店,结果非常成功,后来重返肯德基,为开拓中国市场奠下基础。王大东一上任便租下北京前门大街三层共1,500平方米物业,不惜一掷千金,一次缴付十年租金。当时整间公司资本才100万美元,折合约370万人民币,而十年租金是365万人民币,付了租就只剩5万元开店。

dangdaizhongguo-jiaodianzhongguo-gaigekaifang-kendeji4_x1
最初中国的肯德基只卖4种食物,包括原味炸鸡、鸡汁薯蓉、菜丝沙律和面包,并供应啤酒和汽水。(图片来源:Getty)
dangdaizhongguo-jiaodianzhongguo-gaigekaifang-kendeji4_x1

 

后来总部再给他汇来100万美元营运,但事实证明,王大东的决定明智,因为北京肯德基开业10个月,就成功把全部投资收回。

1987年11月12日,中国第一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正式开业,成为当年全球最大的快餐店。数十名穿着民族服饰的少女,在一幅以中、英、日三语写成的“美国肯德基家乡鸡开业”的横幅前表演中国传统歌舞,赚足了全城的目光。

当年一块炸鸡售价是2.5元人民币,一份套餐卖9.9元人民币,对于月入仅数十元的普通市民,是不折不扣的高消费,但来尝鲜的群众还是把前门大街挤得水泄不通。据说当年有很多人吃完炸鸡,不让店员把纸桶收走,要抹干净拿回家,放在客厅炫耀;还有人甚至包下肯德基办婚礼,觉得这样很体面。

dangdaizhongguo-jiaodianzhongguo-gaigekaifang-kendeji5_x1
1993年上海南京路一家肯德基门前,排满来光顾的客人。(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dangdaizhongguo-jiaodianzhongguo-gaigekaifang-kendeji5_x1

 

时光荏苒,三十多年过去,吃炸鸡不再新鲜,到肯德基也不只有炸鸡吃,还有粥品、油条、豆浆、饭团……凭着成功的本土化策略,肯德基在中国的分店愈开愈多,1996年突破100间,2004年达到1,000家,目前全国有逾6,700间肯德基,比对手麦当劳多出接近一倍。

 

麦当劳

1975年,香港第一间麦当劳于铜锣湾百德新街开业,吃汉堡、饮可乐是不少香港七十、八十后的童年回忆。可是内地民众却多等了15年,才有机会品尝这种美式快餐。

1990年,深圳东门老街迎来全国首间麦当劳开业。楼高三层的餐厅融入中式瓦顶设计,身穿黄色连身衣的红发小丑“麦当劳叔叔”,在屋顶盘腿而坐,非常抢眼。开业当天,人山人海,排队进餐厅的市民在大楼外绕了好几个圈,餐厅内亦挤得水泄不通,二楼和三楼都站满客人,场面非常热闹。尽管餐厅培训了400名职员,但庞大的客流量,令管理层不得不临时调配500人来帮忙。

那时一个汉堡包售价人民币五、六元,配搭薯条可乐就要十元以上,可是当时人均工资才四、五百元,吃上这样一份套餐算很奢侈了。据当年的职员引述,餐厅同时以人民币和港元标价,很多人拿着500及1000港元钞票跟店员一口气点了十个巨无霸,豪气十足。餐厅开业后首个周末,营业额更创单日新高,全日做了46万元生意,打破全球纪绿,消费潜力让麦当劳不敢小觑。

dangdaizhongguo-jiaodianzhongguo-gaigekaifang-maidanglao2_x1
1993年深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麦当劳。(图片来源:Getty)
dangdaizhongguo-jiaodianzhongguo-gaigekaifang-maidanglao2_x1

 

九十年代的麦当劳,代表一种潮流,一种外来风尚。光顾快餐店就如上高级餐馆,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特别是一些重要时刻,例如考试成绩优异,或跟女朋友体面吃一餐,连出门前都得悉心打扮。

洁净的环境、新颖的食品、快捷的送餐、规范的管理,打破中国人传统的饮食文化和用餐观念,来自西方的“快餐旋风”,很快席卷全国。截至2020年2月,全国已有超过3,500间麦当劳,据推测,往后数年麦当劳将以每年500间的速度继续扩张。

今天上快餐店不再是稀奇事,但快餐店引入中国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变。由凭票买粮到上馆子吃饭,由粮食短缺到三餐温饱,再到衣食不缺进而追求健康生活,这种转变并不简单。除了美式汉堡,进入中国的外国菜系愈来愈多,由意式薄饼、日本料理、韩国烧烤到法式甜品,应有尽有,人们吃得更多元化。 当年深圳东门老街百米开外就能看见的大“M”标识,已经淹没在鳞次栉比的商贸大厦中,曾经里三层外三层把老街围得水泄不通的长龙也早已成为尘封的记忆。

dangdaizhongguo-jiaodianzhongguo-gaigekaifang-maidanglao4_x1
1992年北京王府井麦当劳,是当时全球最大的一间分店,座位超过700个。(图片来源:Getty)
dangdaizhongguo-jiaodianzhongguo-gaigekaifang-maidanglao4_x1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特别鸣谢。原文有删改。)

上载日期:
2021年0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