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非遺迸發無限活力

蘇繡與星空、竹編與奢侈品,看似不太相關的概念如今卻聯繫在了一起。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展示方式上另闢蹊徑,使得傳統文化充滿活力。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說起中國文化中的刺繡,大家往往會想到傳統的花鳥魚蟲圖案,但有一名蘇州繡娘卻耗費18年時間,以蘇繡技藝在一方繡架上「還原」璀璨星空,連NASA(美國太空總署)的工作人員都為之驚艷。

位於四川的「青神竹編」,用細如髮絲的竹絲,編出「竹編史上的奇跡,藝術中的藝術」。青神縣3,000多種各類竹編製品,遠銷50多個國家,更被國際奢侈品牌看中,發展成高端藝術品,成為一張靚麗的中國文化名片。

以上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展示方式上另闢蹊徑,使得傳統文化充滿活力,帶動愈來愈多人認識精美的中國非遺技藝。

 

蘇繡

蘇繡起源於江蘇蘇州,以細膩、逼真聞名,與廣東粵繡、湖南湘繡、四川蜀繡並稱中國四大名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超過2,000年歷史。作為這門中國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陳英華用了數十年的努力,讓這門古老的手藝煥發出新時代的光彩。

dangdaizhongguo-zhongguowenhua-suxiuchenyinghuadeqiu_x1
在一次展覽上,陳英華用蘇繡繡出「地球」,引起圍觀。(圖片來源:中新社)
dangdaizhongguo-zhongguowenhua-suxiuchenyinghuadeqiu_x1

 

陳英華出身蘇州刺繡世家,自幼就學習刺繡,也很嚮往美麗的星空。2000年,她看到一張哈勃望遠鏡拍攝的蟹狀星雲照片,被深深震撼,決定要用刺繡再現星空美景。為了展現天體的光暈,陳英華把常用的絲線劈成1/16、甚至1/64的細度,比絨毛還細,這是讓繡品色彩絢麗、紋理細膩、富有立體感的秘訣,然而也大大增加了刺繡的難度。

「這個星雲圖由於顏色多、紋理多,有時感覺難以下手,特別是對於雲的走向很難把握,有時針法甚至都無法順利銜接,同時還要通過不同的針法和色彩的變化來體現立體感。」陳英華用了整整八個月才繡完《蟹狀星雲》,與照片相比,刺繡版星雲在不同角度的光照下會呈現不同的視覺效果,十分神奇。

從《蟹狀星雲》開始,陳英華用了18年時間完成了26幅宇宙與星空系列繡品,獵戶座大星雲、馬頭星雲、黑洞等作品,都逼真得仿佛高清照片。在一次國際天文學展覽上,「星空」刺繡一亮相就引起各國參觀者的讚歎。到場的NASA工作人員多次提出購買星空刺繡,陳英華都婉拒了,「想把它們留在國內的科技館,讓更多的中國人看到」。

dangdaizhongguo-zhongguowenhua-suxiuchenyinghuazhanlan_x1
2009年在蘇州舉行的《星空與宇宙》蘇繡精品展上,一位外國天文學家觀賞陳英華的蘇繡「星雲」。(圖片來源:中新社)
dangdaizhongguo-zhongguowenhua-suxiuchenyinghuazhanlan_x1

 

陳英華的繡針不僅能「還原」浩瀚星空,還能讓蒙塵百年的中國文化遺產重獲新生。2006年開始,她帶領自己的繡娘團隊,修復了故宮博物館的百餘件繡品文物,從絲線顏色到刺繡針法都與200多年前的原件一致。

最令人驚歎的作品之一,是一件「米珠龍袍」,4萬顆比米粒還小的太湖淡水珍珠,繡成了龍袍上8條形態各異的龍,陳英華和她的團隊為此花費了整整6個月,完美重現古代頂級蘇繡的風華。

202007211145903a-
精美的蘇繡藝術品吸引許多人欣賞(圖片來源:中新社)
202007211145903a-

 

竹編

早在5,000年前,四川眉山先民就開始編製、使用竹編器具。眉山竹編中最具代表性的「青神竹編」,與絲綢、蜀繡並稱「蜀中三寶」;是以細如髮絲的竹絲編成器具、書畫等製品,工序超過60道,成品色彩豐富,精巧非常,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人說「在青神,竹子比黃金還貴!」

作為「中國竹編藝術之鄉」,青神縣一直致力於傳承和推廣這項中國文化遺產,青神竹編技藝已發展出立體竹編、瓷胎竹編等3,000多個種類,10元錢的竹子可編出價值上百萬元的藝術品,走上產業化發展道路。

dangdaizhongguo-zhongguowenhua-qingshenzhubiangongren_x1
青神縣將竹編作為品牌形象,已有20家龍頭企業,20萬居民中,有逾萬人從事竹產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dangdaizhongguo-zhongguowenhua-qingshenzhubiangongren_x1

 

青神竹編大師、非遺傳承人張德明,4歲起就開始用竹條編玩具,首創「雙線交叉走絲」等技藝,所創作的青神瓷胎竹編作品《融》還曾被作為「國禮」,送給到訪四川的奧地利總統。

精湛的技藝也吸引了國際奢侈品牌的目光,有一個知名品牌找到張德明,連續10多年合作推出一系列高端竹編工藝品,讓這門古老工藝走上時尚舞台,一個竹編花甚至可以賣出3萬元高價。

在張德明看來,結合現代審美和需求,非遺也能變得時尚,相信這也是中國文化遺產的發揚傳承之道。

作為中國文化名片,青神竹編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盛會上都曾一展風采。位於青神縣的中國竹藝城被國際竹藤組織命名為「國際竹手工培訓基地」,每年都有眾多外國友人慕名前來學習竹編。

20180725106897a-
青神縣的竹編藝人帶領來自非洲的學員體驗青神竹編工藝(圖片來源:中新社)
20180725106897a-

 

如今,青神縣竹製品種類已超過3,000種,產品遠銷歐美、澳洲及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當地竹業總產值超過40億元人民幣,已成為當地支柱產業。這一非遺技藝,不僅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口中的「竹編史上的奇跡」,更創造了地方特色經濟奇跡。

20190507506214a-
青神縣近年來已形成完整的竹編產業鏈,為1.5萬多人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圖片來源:中新社)
20190507506214a-

 

(文章來源:當代中國,特別鳴謝。原文有刪改。)

上載日期:
2021年01月2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