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何以成為廣泛使用的共同語

中國幅員遼闊,自古就有方言的分歧,為了方便交流,必須使用共同語。普通話是目前全國的通用語。1955年,普通話的定義及標準確立後,推廣工作便馬上展開,至今普通話普及率已接近80%。隨着普通話推廣程度愈來愈高,普通話與方言的關係也引起了討論。

一位福建人和一位東北人,在一起玩起了詞語接龍。

福建人起頭:「心心相印。」

東北人:「印(認)賊作父。」

福建人:「夫(互)相傷害。」

東北人:「害(還)想咋地。」

……

這是前兩年網上流傳的一則關於方言的笑話,福建人與東北人各自帶着濃厚的口音交流,卻也錯進錯出,自得其樂。這也從側面看出,中國各地方言各不相同,大家若以方音交談,存在不小的障礙,使用全國通行的共同語便顯得非常必要。

普通話是目前全國的通用語。那麼普通話是如何定義及制定出來的呢?為何普通話要以北京語音作為基礎,而不是其他方言?普通話又是如何推廣開來的?這還得從頭說起。

 

共同語的前世今生

中國幅員遼闊,自古就有方言的分歧,各地區的人為了方便交流,很早就有了使用共同語的概念。先秦時期有所謂的「雅言」,「雅」有「正」的意思,也就是規範標準的語言。《論語》中提到:「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就是說孔子在誦讀詩書和行禮時,都是使用通行的雅言,而不是自己的方言。漢代以後,人們又稱之為「通語」「凡語」等。

main_site_illustration_kongzi_v2-2
main_site_illustration_kongzi_v2-2

 

這些名稱的出現,說明至少從春秋戰國開始,就存在一種在正式交際場合,大家都要遵循的共同語。這種共同語未必有明確的語音標準,但必然以具有權威性的政治中心的方言為基礎。古代中國的都城一直在中原地區,特別是長安(今西安)、洛陽兩地,所以古代共同語應該是以中原一帶的方言為主。元代以後,北京成為首都,北京話的地位也逐漸提升。

明清時期,出現了「官話」這一名稱。顧名思義,「官話」就是在官場上和知識分子之間通行的語言。當時的記載以及外國傳教士的著述中,都提到了官話在全國通行。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也都以官話作為書面語的基礎語言。此時的官話,大體上是要求向以京音為中心的北方話靠攏,因為北方話一直是流通最廣的漢語,所以如今的北方方言也稱官話方言。

vcg11475701889-2
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在其《利瑪竇中國札記》中就記載了明代官話的存在(來源:視覺中國)
vcg11475701889-2

 

1902年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去日本考察學校,看到日本推行國語(東京話)很有成效,回國後主張推行北京話為標準的國語。同一時期的學者們也都提出,語言統一可以方便交際,增強民族凝聚力,團結民心,這是在內憂外患的時局下,推行民族通用語的現實意義。但這一想法還未能落實,清政府就被推翻了。

1912年7月,在北京召開的「臨時教育會議」上,肯定了「國語」這個名稱,並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國語。1913年召開的「讀音統一會」及1924年召開的「國語統一籌備會」兩次議定國語讀音(分別稱為「老國音」和「新國音」),最終以北京音為標準音的新國音代替了兼顧南北的老國音。新國音所採用的口語語音,配合着白話文運動,促進了現代漢語的發展。但受當時動蕩的局勢所限,普及國語困難重重,能講標準國語者寥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鑒於當時全國語言文字混亂的使用情況,在1955年10月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化學術會議」,確定以「普通話」作為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代替過去通行的「國語」,規定普通話的內容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並且制定了推廣普通話的具體措施。民族共同語從此有了更全面、準確的解釋。

 

普通話的推廣

普通話的標準一經確定,推廣工作便馬上展開。1956年,國務院向全國發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了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普通話,舉辦普通話講座、觀摩會和培訓班,出版教材和工具書。1958年,幾經修訂的《漢語拼音方案》經全國人大批准,代替了之前的注音字母,普通話有了更為理想的拼音方案。《漢語拼音方案》對普通話在全國的推廣起了很大的作用,各地學說普通話蔚然成風。

book

注音字母,正式稱為漢語注音符號,以漢字古字或漢字某些部件加以修改而成,共37個,1918年正式實行,如八 (ㄅㄚ),你 (ㄋㄧˇ)。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普通話推廣被迫停頓,各項研究工作也停滯不前。

改革開放後,社會經濟逐漸恢復,人員流動加快,普通話在人際交往中的需求更顯迫切。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明確了普通話的法律地位。

1994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佈了《關於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的決定》,提出「有必要在一定範圍內對某些崗位的人員進行普通話水平測試,並逐步實行普通話等級證書制度」。1997年《關於普通話水平測試管理工作的若干規定(試行)》出台,普通話測試工作實現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

自1998年起,經國務院批准,每年9月份第三周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希望在社會上及校園中營造使用普通話的氣氛。教育部和國家語委制定的《語言文字規劃綱要(2012-2020年)》提出,到2020年,普通話在全國範圍內基本普及。

vcg11472471464-
河南鄉村小學的學生在遠程直播課上練習普通話發音(來源:視覺中國)
vcg11472471464-

 

經過多年的推普工作,普通話的普及率明顯上升。根據2004年的《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資料》顯示,全國能用普通話與人交談的人口比例為53%,按照受教育程度劃分,會說普通話的人口比例分別是:小學程度26%,初中程度56%,高中程度76%,大專以上程度87%。至2015年,普通話普及率已達到73%左右,預期2020年將達到80%。大家也能親身感受到,如今從小學生到國家領導人,能以標準普通話交談的人愈來愈多。

如數據所示,普通話普及程度與教育水平成正比,這也顯示出,學校是普通話推廣的主要場所。從1956年開始,教育部就指出推廣普通話以學校為基礎,為中小學語文教師提供普通話語音訓練。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後,中小學教師必須獲得一定的等級。2000年頒布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也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普通話與國語屬一脈相承,均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但在大陸地區通行的普通話與在台灣地區通行的國語,經過多年的演變,加之兩地文化與生活習慣的影響,兩者已有了諸多差異。除了蝸(國:ㄍㄨㄚguā;普:ㄨㄛwō)、堤(國:ㄊㄧˊtí;普:ㄉㄧdī)、崖(國:ㄧㄞˊyái;普:ㄧㄚˊyá)、攜(國:ㄒㄧxī;普:ㄒㄧㄝˊxié)等字音是由於審音的分歧,還有許多日常使用的詞彙也有所不同,如宇航員(國語:太空人)、幼兒園(國語:幼稚園)、出租車(國語:計程車)、公元(國語:西元)等。這都是兩地之間的差別。

main_site_illustration_putonghuayuguoyuyiduzi-01-
main_site_illustration_putonghuayuguoyuyiduzi-01-

 

普通話與方言

隨着普通話推廣程度愈來愈高,「保衛方言」、「拯救方言」的聲音也日漸高漲。有些城市,年輕人已很少說本地方言,方言在與普通話的融合中也「變了味」。因此許多人擔心在這種趨勢下,方言可能會滅亡。

我們如今身處信息化社會,電視、廣播、網絡等交際方式無處不在,信息的傳播更加追求準確直接;加之交通便利,全國各地民眾在頻繁交流中,共同語的現實作用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突顯。所以掌握普通話是對當今社會成員最基本的要求。

普通話也不是無源之水,它孕育於方言,是從北方方言的土壤中摘取出來,作為國家通用語加以推廣。推廣普通話工作從一開始就聲明,其不是要消滅方言,方言既無必要消滅也非人力可以消滅,同時掌握普通話與方言並沒有衝突。

方言帶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承載着古老的民間習俗和豐富的地方文化,豐富多彩的方言也為漢語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在社會生活中,普通話與方言大可各司其職,在教育教學、禮儀交際等場合以普通話為主,在親朋聚會、鄰里閒聊中盡可使用方言。

vcg111202425563-
重慶的一家特色咖啡屋,掛滿當地方言詞,吸引顧客(來源:視覺中國)
vcg111202425563-

 

在普通話與方言相輔相成的過程中,普通話也不斷吸收各地方言的詞彙,如買單、打的、忽悠、擺譜等,都為普通話增添了活力。而方言也無可避免地受到普通話的影響。縱觀歷史,方言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語言的融合是一個客觀的現象,難以「歸罪」於強勢與弱勢。

當然,保護方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國家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也進行着方言調查等工作,目的是讓我們更好地認識地域文化,維護漢語的多樣性。但在現實生活中,普通話與方言的主次關係,是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的。

 

看到這裡,你是否對普通話多了一分了解?學好普通話,在與全國各地的朋友交流時,更為便捷、直接,何樂而不為?

 

 

參考資料:

《新中國推廣普通話的歷程回顧》 袁鍾瑞  漢字文化2013年第6期

《從官話、國語到普通話》 林燾  語文建設1998年第10期

《從官話到國語和普通話——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及發展》 王理嘉  語文建設1999年第6期

《關於普通話與方言的幾個問題》 陳章太  語文建設1990年第4期

上載日期:
2019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