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範圍內橫向比較,內地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多年來高於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大眾對反對就業歧視已達成共識,顯性就業歧視現象越來越少,那些傳統上由男性主宰的領域,也走入了越來越多女性。這種「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局面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與內地長久以來在女性就業方面所作的努力息息相關。

2019年1月21日,由聯合國婦女署與網易新聞共同主辦的2018年度女性傳媒大獎(China Women’s Media Award)在北京揭曉。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韓喜球研究員榮獲「年度女性榜樣」獎。她是中國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學家,曾帶領團隊執行了多個大洋科考航次。

在傳統認知裡,深海大洋是屬於男性的戰場。韓喜球的出現恰恰打破了職業性別的成見,讓人們覺察女性在職場中的可能性。而她也並非個例,如今在其他行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眾多女性的身影。在世界範圍內橫向比較,內地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多年來高於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這種「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局面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與內地長久以來在女性就業方面所作的努力息息相關。

main_site_illustration_nuxingjiuye_2018niannuxinglaodonglicanyulu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main_site_illustration_nuxingjiuye_2018niannuxinglaodonglicanyulu
book

勞動力參與率: 是指經濟活動人口(包括就業者和失業者)佔勞動年齡人口的比率,是用來衡量人們參與經濟活動狀況的指標。

 

女性就業率的發展

在「男主外、女主內」、「相夫教子」以及社會對女性能力誤解的長期影響下,中國女性就業率一度是極低的。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原國民政府統計局進行的局部調查顯示,當時10 歲以上的女性只有1%-10%在職。

1949年9月,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法律形式規定了女性的平等權利,從而改變了中國女性在傳統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將女性從家庭事務中解放出來。

建國初期,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新中國迫切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勞動力量建設國家,因此,1949年至1957年八年間,女職工人數從60萬增加到328.6萬,在崗比例達到13.41%。

1958 年,在大躍進的影響下,政府提出爭取「人人有活幹,戶戶無閒人」的口號,促使原來以家庭婦女和職工家屬身份存在的無業女性被計劃性地安置到國營單位和街道集體企業,1960 年女性就業人數猛增到創紀錄的1008.7 萬。

儘管女性在職業權利上的突破和保障不是自覺的,而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但這也切實提高了女性的經濟社會地位,對未來性別歧視的鬆動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後,中國由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行政企分開,鼓勵勞動者自我就業。在此背景下,女性就業模式發生同步變化,即由原來的勞動部門統一分配轉為自謀職業和競爭就業。

最初,經濟增長為女性就業帶來了發展空間,女性就業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隨着改革不斷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失業和下崗職工人數逐年增加。計劃經濟時代最大的特點是企業幾乎不用考慮用人成本,因為幾乎一切都由國家承擔,包括職工工資、福利。但市場經濟的巨大變革促使用人單位對生產成本日益重視,女性除工作外還要更多地承擔生育及家庭責任,就業成本高於男性,於是女職工首先成為下崗或失業者。

main_site_illustration_nuxingjiuye_chengzhennuxingcongyerenyuan
main_site_illustration_nuxingjiuye_chengzhennuxingcongyerenyuan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的就業市場發生了新的變化。在上世紀最後十年成為再就業難點的大齡下崗女工,已隨年齡增長大部分退出勞動力市場。女大學畢業生、年輕的外來女工正源源不斷湧入就業者行列。

然而,從縱向來看,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卻經歷了從1990年至2018年的持續下滑,有分析認為,這是因為過剩就業和隱形失業隨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逐漸釋放,原本在勞動力市場上處於不利競爭地位的女性更容易失業,也難以實現再就業。除此之外,聚焦到家庭的層次,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就是,多代同堂家庭結構不斷消解,核心家庭越來越多,中國女性也越來越需要在照顧家庭和尋找工作之間取得平衡,不能過多依賴家中其他成員操持家務和養育子女。

      

女性主要從事哪些行業?

建國初期,女性的整體文化素質偏低,因而在就業領域上主要集中在農業、 手工業等行業。

由於國家動員女性走出家門參加社會建設,鼓勵女性打破傳統職業禁區,女性被平等地視為勞動力群體的一部分。這一時期女性就業在職業分佈上與男性一樣,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許多工作崗位上出現了第一批女職工的身影,如第一個女拖拉機手、第一批女飛行員等。她們出色地完成了時代賦予的責任,顯示了以往從未被社會和女性自身認知和了解的巨大勞動潛力。

fotoe-20555693
第三套人民幣壹圓紙幣,圖案中的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來源:fotoe)
fotoe-20555693
nufeixingyuan
五十年代,女飛行員航行歸來(來源:fotoe)
nufeixingyuan

 

然而男女同一的就業結構也埋下種種隱憂。一些重體力和有毒有害工種均存在相當數量的女性從業者,在這些不適合女性的崗位上,絕大多數女性從業者是低效率的。不顧女性生理特徵而安排就業,儘管事實上提高了女性的就業率,可是,在隨後的經濟轉型時期,女職工也成為企業減員增效、下崗分流的首要目標。

改革開放後,教育狀況改善,兩性教育水平差距大大縮小,為女性拓寬職業渠道創造了條件。

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發展,由其帶動的網絡、金融、 保險、電信、高新技術等新興產業對從業者智力要求遠高於體力,使更多中國女性得以在其中獲得更多機遇。從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來看,女性從業者多集中在技能低、報酬少、勞動時間長且勞動強度大的職業上,如農林牧漁業及服務性工作。而2000年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數據已有了很大區別,女性在批發零售、社會服務、教育、 文化、衞生等領域工作的比例超過男性,在金融保險、科學研究及綜合技術服務和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工作的比例接近於男性。

長期以來女性就業層次偏低、結構不合理的情況已得到明顯改觀。總的表現趨勢為:其一,大量女性勞動力由計劃經濟時期過度集中於重體力的第一、第二產業特別是農業和製造業逐漸向更適合女性特點的第三產業轉移;其二,由主要從事簡單的強體力勞動為主逐漸向專業技術和管理類職業轉移。

rendadaibiao
部分女性人大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前合影(來源:視覺中國)
nutejing
北京女特警隊長(來源:視覺中國)

 

女性在職場中有哪些保障?

自建國開始政府相繼頒佈一系列有關女性勞動保護的法律法規,如1949年頒佈的《共同綱領》、1951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955年頒佈的《關於女工人員生產假期的通知》等。從1965年開始,國家在相關法律法規方面的制定和落實上更加細化,先後頒佈了《女職工保護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等。這些法規不僅在女性勞動權益方面做了比較明確的保護規定,而且根據女性特點確定了和男性不同的特殊保護,如禁止或限制女性的職業類別和「四期」(經期、孕期、產期、哺乳期)保護。

女性生育保障、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的覆蓋面都在進一步擴大。

vcg111199464388
2019年寧夏女性專場招聘會(來源:視覺中國)

與此同時,就業市場中隱形的性別歧視也在蔓延。據全國婦聯2017年調查,49.1%的用人單位在招聘中關注應聘者的性別和婚育狀況,54.7%以上的女性在求職面試中被問及與結婚、生育有關的問題。

為甚麼用人單位會如此在意性別和生育狀況?

全國人大代表聶鵬舉解釋道,「首先,女性在懷孕期間因為身體處於特殊生理時期,工作效率較低,在生育和哺乳期間又有權享受法定的假日和福利。從而導致的利潤損失使公司不堪重負。其次,由於『男主外,女主內』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女性可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家庭生活中。這種家庭分工顯然直接影響到婦女的職業表現,客觀上也使婦女無法享有平等的就業權利。中國目前的退休制度表明,女性一般比男性提前退休五年,這意味着女性的終身就業時間至少比男性少五年,企業也就少了五年的收入。」

這些原因聽來似乎與幾十年前國企改革女職工下崗的原因十分相像,可見這已成為中國女性就業的頑疾。

2019年,人社部、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規範招聘行為促進婦女就業的通知》,明確在招聘環節中,不得以性別為由限制婦女求職就業、拒絕錄用婦女,不得將限制生育作為錄用條件等。文件還對一旦發生這些事項所產生的嚴重後果(罰款1-5萬元、公司被吊銷人力資源招牌許可證等)作了明確規定。彌補了過去執行難、監督難、爭議解決難等法律政策效力的軟約束性以至失靈問題。

七十年來,女性就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女性就業的整體質量在不斷提升。越來越多女性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而那些傳統上由男性主宰的領域,也走入了越來越多女性。大眾對反對就業歧視已達成共識,顯性就業歧視現象越來越少,但在實際操作中,對女性的歧視現象由公開轉向隱蔽,真正消除歧視仍任重道遠。

 

 

參考資料:

《婦女能頂半邊天:中國婦女勞動參與率遠超各主要經濟體》觀察家網 2017/5/28

《中年女演員的困境:她們接不到戲,只是演藝圈的問題嗎?》界面 2019/8/5

《中國女性工作率「碾壓」世界?是個誤會》騰訊評論 2017/5/29

《中國婦女發展綱要》 國家統計局

《中國當代女性就業問題研究》金窗愛 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2012年

上載日期:
2019年0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