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歷代字典之最

0601ph023
各種版本的康熙字典
0601ph023

《急就篇》一本教學童識字的古代字書。西漢元帝時(公元前48—前33年)黃門令史游作。漢代教學童識字的書,如《倉頡篇》、《訓纂篇》、《凡將篇》、《滂喜篇》等都已亡佚,只有《急就篇》流傳下來。

 

《字林》一部按漢字形體分部編排的古代字書。晉人呂忱所撰,共七卷。唐代封演《聞見記》說:「晉呂忱撰《字林》七卷,亦五百四十部,凡一萬二千八百二十四字。」由此可知《字林》即仿《說文解字》而作,收字比《說文解字》多三千多字,兼有異體。唐代《字林》與《說文》並重,而且以此考取書學博士。宋代書中多稱此書為五卷,可能是傳本不同。

 

《玉篇》一部按漢字形體分部編排的古代字書。梁武帝大同九年太學博士顧野王撰。書分30卷,加序文及表啟為31卷。《玉篇》對《說文解字》部首略有增減,共得542部。部首排次主要按照義類,也與《說文解字》不同。唐代封演《聞見記》稱《玉篇》「凡一萬六千九百一十七字」。今日我們看到的《玉篇》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陳彭年等重修的。唐代上元間孫強的增字本,收字22,561,比封演所記的數目多5,600多字,而註解則大有刪削,已經不是原本之舊。原本在宋代就已亡佚,只有日本還保存一部分傳寫本,是唐代日本到中國的留學生和僧人傳抄帶回的。

0601ph024
《玉篇》
0601ph024

《字樣》漢字楷書字體書寫的一種古代樣本。漢代以後隸書向真書、行書發展,漢字筆畫之間時有訛變,而晉宋以後俗體增多更是常與篆隸不合。唐太宗貞觀年間秘書監顏師古在秘書省刊正經籍,校定字體,辨別訛誤,錄成樣本,以便校對時做為準繩。當時稱為《顏氏字樣》,後經博士杜延業續修,成《群書新定字樣》,字樣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武后時,顏師古的四世從孫顏元孫又作《干祿字書》一卷,辨正字體的正俗,以為書寫的楷式。唐代宗大曆十一年,張參作《五經文字》,唐文宗開成二年唐玄度又作《新加九經字樣》,由此楷書寫法有了一定的規範。

 

《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皇帝令張玉書、陳廷敬等,參照明代梅膺祚《字彙》和張自烈《正字通》編纂而成的一部官修的大型字典。書成於康熙五十五年,因定名為《康熙字典》。書分12集214部。書中每字下詳列《廣韻》、《集韻》、《古今韻會》等書的反切,並加註直音。字義之下廣引經、史、子、集文句為證,並舉出篇名,音義有疑則加按辨析,頗便應用。收字47,035個,堪稱詳備。清代學者王引之著有《字典考證》一書,凡12卷,改正《康熙字典》錯誤2,588條,可為參考。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1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