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古代的火器在何時發明?

0814ph014
《武備志》中的「毒藥煙球」
0814ph014

中國古代火器始創於北宋初期,據《宋史‧兵十一》等史書記載,自北宋開寶三年至咸平五年(公元970—1002年),兵器研製者與統兵將領馮繼升、唐福、石普等人,先後向朝廷進獻了他們所創製的火藥箭與火球(宋代寫作火球)等多種燃性火器。《武經總要》記載了火箭、火藥鞭箭等兩種火藥箭,以及蒺藜火球、引火球、毒藥煙球等八 種火球的製造與使用方法。這些火器經過北宋軍隊的使用和改進,發展為南宋時期的爆炸性火器鐵火炮(宋代寫作鐵火炮)以及用紙或竹製成槍管的管形火器「火槍」。火槍的早期製品有南宋陳規創製的長竹杆火槍,金軍使用的飛火槍和壽春府(今安徽壽縣)創製的突火槍。突火槍的創製成功,標誌着中國古代燃燒性火器,已經發展到了管形射擊火器的新階段。

0814ph012
《武備志》中的火彈
0814ph012

火藥箭

火藥箭是中國北宋初創製的一種用弓弩發射的帶火藥包的火箭,是最早的燃燒性火器之一。據《武經總要》記載,火藥箭是在常規箭的箭頭後部,以箭杆為軸,綁附一個球形對稱的火藥包,使火箭在飛行時,能保持箭身平衡。火藥包用紙或布及其他慢燃物糊成堅固的外殼,內裝火藥,裝藥量的多少由弓力的大小來確定。作戰時,先用鐵火錐將外殼點着,而後用弓弩施放至敵陣,紮刺在糧草堆上,待殼內火藥被點着並將包殼引燃時,將其焚毀。火藥箭綁附的火藥包是用火藥燃燒的,在飛行中不會損失火力,所以其燃燒效率,要比用草艾、油脂作引火之物的縱火箭及縱火牛大得多,因為縱火箭在飛行時,火力會受到較大的耗散和跌落,其燃燒效率較低。兩者相較,兵家更樂於使用火藥箭是理所當然之事。

0814ph010
「火藥箭」《武經總要》
0814ph010

火球

火球(宋代寫作火毬)是中國北宋初期創製的球形火器。在宋、遼、金、元、明的有關文獻中,因其常用拋石機拋射而被稱為火炮。火球的外殼多用紙或布糊固而成,球殼密封,內裝火藥和其他藥料,用途各異。使用時,先用燒紅的鐵錐將球殼烙透,再用拋石機拋至敵方處爆裂,產生燒夷、遮障、毒殺等作用。火球是最早的燃燒性火器之一。

0814ph011
《武經總要》中的「引火球」
0814ph011

陶瓷蒺藜

北宋後期出現了陶製和瓷製外殼的火器,它們雖不見記載,但有不少出土實物,大多出現於當時北方的遼、夏、金政權的管轄區內,說明遼軍和金軍在同宋軍作戰過程中,也學會了火器技術。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了「宋陶火蒺藜」和「遼陶蒺藜罐」、「遼青灰釉火藥投彈」等實物。其中兩件陶蒺藜呈口小腹大的圓罐形,內部裝填火藥,表面有蒺藜刺,投至敵方後既可爆炸殺敵,又能以蒺藜刺片刺傷敵軍人馬。

 

0814ph013
《武經總要》中的「火藥鞭箭」
0814ph013

震天雷

金軍在同宋軍作戰中,不但學會了紙殼火球的製造與使用技術,而且經過改進後,製成了鐵殼火球「鐵火炮」,其後又將鐵火炮改良,製成威力更大的震天雷。震天雷用生鐵鑄成,殼厚2寸,形同合碗,內裝火藥,頂上有小孔,可通出火撚。使用時將火撚點着,引爆震天雷,炸殺敵軍人馬。

0814ph015
合碗式震天雷
0814ph015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0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