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最早的金屬管槍炮是何時產生?

0814ph028
元至順三年盞口銃
0814ph028

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管形射擊火器,是在中國元朝誕生的。元朝建立前,蒙古軍已經在同金軍和宋軍作戰中,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火器的技術。元王朝建立後,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和繼續對內外戰爭的需要,迅速建立了一個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並遍佈全國各路(元朝第二級行政區劃)、州、縣的兵器製造系統,同時把各地的能工巧匠集中到大都,製造各種兵器及承擔研製新型兵器的任務。與此同時,金屬冶煉業發展很快。在火藥的性能與配製工藝上也比宋代大有改進:首先是提高了硝石和硫黃的提煉純度,改良了火藥的性能;其次是剔除了火藥中的緩燃物料,使火藥只含硝硫炭三種成分;最重要的是火藥中的含硝量已達60%以上,成品多為顆粒狀,具備了發射火藥的特點。上述各種改進,都為創製第一代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火銃」創造了條件。

 

元火銃

元朝的火銃由南宋的火槍演變而來,用銅鐵為管,以銅為多。銃身由裝填彈丸的前膛、裝填火藥的藥室、安插尾柄的尾組成,藥室有火撚通出,點着火撚後將彈丸射出。元火銃大小不同,大者為炮,安於架上發射。小者為手銃,由士兵手射。它們是火器研製者自發運用射擊原理製成的第一代金屬槍炮。文獻記載甚少,出土實物較多。元火銃比宋朝的火槍堅固耐用,裝填方便,射速快,威力大,成為元軍作戰的利器。元火銃的創製成功,為明朝洪武火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bulb

音:〔普〕qióng;〔粵〕kung4,音「窮」。

義:斧頭上安柄的孔

0814ph029
元至正辛卯手銃
0814ph029

明洪武火銃

明朝洪武年間製造的金屬管形射擊火器。多用銅製,由元火銃演變而來,與元火銃構造與發射方式相似。有小型的手銃和大型的碗口銃。《明會典‧火器》與《續文獻通考‧軍器》等文獻都有不少記載,傳世和出土的實物較多。手銃的表面有製造地,製造和使用單位,監造官的職銜,設計和製造的軍匠和民匠,以及製造年月和重量等銘文。口徑為20至22毫米,全長為400至440毫米。碗口銃銃身較大,通常安於船上作艦炮,或安於海岸作海岸炮。1988年,在山東省蓬萊縣出土了兩門大型碗口炮,表面有銘文,口徑220毫米,長630毫米,是迄今所見明初製造的最大海岸炮。與元火銃相比,洪武火銃是第二代火銃,製造工藝較精細,規格較統一。

0814ph027
西安銃
0814ph027

明永樂火銃

明朝永樂年間製造的金屬管形射擊火器,多為銅製,由洪武火銃演變而來,中國許多地方有出土實物,多為手銃,有永樂七年型和十二年型。前者和洪武手銃的構造與發射方式相似,後者有三點改進:一是銃壁厚度自藥室前至銃口逐漸遞減,使外形成為有一定錐度的圓筒,以適應發射後膛內壓力從藥室至銃口遞減的需要;二是火門外增加了一個火門蓋和一個裝填定量火藥的小銅匙。同洪武手銃相比,永樂手銃製工精緻,表面光滑,尺寸統一,口徑15毫米,全長360毫米,重4至5千克,誤差甚小。表面有以天、神等字冠首的編號和製造年月,據編號統計,當時所製手銃已在16萬支以上。碗口炮同洪武碗口炮的構造與使用相似而趨大,多用於城防、邊海防和戰船上。永樂火銃一直使用到嘉靖末年火繩槍炮大量裝備明軍為止。

0814ph031
明永樂手銃
0814ph031
0814ph030
明洪武十二年手銃
0814ph030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11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