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御門聽政是皇帝在特定地點,就國家大政方針聽取臣屬意見並作出決策的一種朝政治理方式。明代御門聽政的地點在奉天門(即現在故宮的太和門),清代御門聽政的地點改為乾清門。御門聽政的具體時間沒有規定,故與皇帝的勤惰而有很大的差別。清代康熙帝居紫禁城時,如無其他活動,幾乎天天在御門聽政,可算明清兩代最為勤勉的皇帝了。
御門聽政歷經明代諸帝之後,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清代御門聽政時,先由乾清門太監等,於乾清門正中設寶座,前置黃案,後置屏風。寶座前,乾清宮侍衞左右侍立,黃案前鋪設奏事官員跪奏時所用氈墊。領侍衞內大臣、內大臣、散秩大臣及豹尾班、執桅侍工、佩刀侍衞等,於乾清門丹陛下左右相對站立。聽政前,皇帝傳旨於朝房候旨的各部官員。待各部官員按次序分東西相向站立於乾清門丹陛、記註官、翰林等官員按規定位置站好後,皇帝升寶座,奏事官員將奏匣(匣內放有官員向皇帝呈報的文件)置黃案上,然後跪奏所奏事宜。一事奏畢,皇帝降旨,另奏一事,再降旨。所有事奏畢,皇帝回宮,各部官員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