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類 | 價值 |
粱米八斗 | 直(值)百六十 |
即(稷)米三石 | 直(值)百六十 |
羊二 | 直(值)五百 |
酒二石 | 直(值)百六十 |
鹽、豉各一斗 | 直(值)卅 |
薺、將(醬) | 直(值)五十 |
往來過費 | 凡直(值)千四百七十 |
種類 粱米八斗 |
價值 直(值)百六十 |
種類 即(稷)米三石 |
價值 直(值)百六十 |
種類 羊二 |
價值 直(值)五百 |
種類 酒二石 |
價值 直(值)百六十 |
種類 鹽、豉各一斗 |
價值 直(值)卅 |
種類 薺、將(醬) |
價值 直(值)五十 |
種類 往來過費 |
價值 凡直(值)千四百七十 |
這是慰勞守邊將士的中央慰問團經過肩水金關,肩水見吏廿七人,率人五十五,食物支出的一張清單。「粱米」是較好的粟(小米),數量較少,可能供給地位較高的官吏;「即(稷)米」是粟(小米),供給下級官吏。羊肉拿來下酒,鹽、豉、薺、醬、薑,用以下飯,值得注意的是支出的招待費中沒有蔬菜,大概當時西北地區和戍邊將士很少吃得到蔬菜。守衞長城的將士吃的糧食還有:黃米、黍米、粳米、稗米、大麥、小麥、麋等;食物還有:雞、魚、鹼魚、牛肉、馬肉、野牛脯、各種內臟、胡豆、狗、豬、駱、雞子、酢(醋)等。
從漢長城遺址出土的日用品有:刀、斧、錐、鋸、箴(針)、尺、鉗等等。
士兵穿甚麼?
除了衣服和鞋、襪外,守邊將士的服飾還有:面巾、帽、襦、襪、襜褕(短上衣)、襲(外衣)、裘(皮大衣)、履、帶等。
士兵有甚麼工作?
畫天田三百步:在長城烽燧之間或邊境要塞的無人地段,將細砂刨鬆抹平,如有匈奴侵入或罪犯偷渡,會在沙土上留下腳印。這種邊境的防衞設施叫「天田」。士兵要定期抹平細砂,叫「畫天田」或「治天田」。簡牘記,每人每天定額在沙中畫天田三百步(約415米)。檢查「天田」上的腳印叫作「日跡」。在天田旁插埋的樹樁等障礙物,叫「強落」或「虎落」。這些都是長城的附設工事。
每天巡邏23里:每個烽燧都是一個據點,派出巡邏的兵士沿着長城或「天田」,一直走到兩隧之間,與相鄰烽燧的兵士會合。他們手中都持有木製的符券,會面後將符券合攏,加刻印記,表明雙方巡邏到達了指定地點,然後分手。兵士每巡邏十天,可以休息一天。
每天做150塊土磚:定額每人每天要做150塊「墼」(土磚),「墼」(土磚)的標準大小與用料為「墼廣8寸,厚6寸,長尺8寸,一枚用土8斗、水2斗2升」。「堊」,是一種白土,把白土拌上草和泥,用以塗抹牆壁,可以保護夯土少受風雨的侵蝕。有的牆壁則要塗上「牛馬矢(屎)」或「草泥」。士兵要「伐薪」(割草、葦)、「治薪」、「運薪」,製作燃放烽火的火炬和「積薪」。
戍邊兵士要做的工作還有養狗、搬運、掃除、汲水、除沙、編繩以及各種木竹器具的製作維修等等。
兵士生病或死亡怎辦?
兵士如果有病,可以休假,但是有嚴格的逐級審批手續,並報告上級備案。建武三年三月三日居延城北隧長黨的一份病假報告和批覆中記載:「建武三年三月丁亥朔己丑(三日)城北隧長黨報告,我於二月二十六日起病情加重,腹部兩側腫大,胸口脹悶,不思飲食,不能堅持工作,特此報告。」三月五日,這份報告由城北守候長轉報上級,上級批示說:「現已報告了都尉府,讓他就醫治病。」一個隧長要離職看病,要經過兩個上級主管的批准,可見管理是相當嚴格的。不過,在出土材料中,也見到小吏、兵士擅離職守、不到崗位的情況。
將士死亡,在當地做簡單的裝殮,由國家供給「槥櫝」(簡陋棺木),運回故里埋葬。死者的物品登記造冊,個人衣物交還家屬。
士兵的薪俸有多少?
從漢元帝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年間的《俸祿簿》中可以看到,守衞長城的下級軍官的「工資」大約是俸錢600到1200。相比而言,中級官吏的薪俸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