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漢代墓葬有哪些重要發現?

20107ph030
考古人員發掘漢景帝陽陵陶俑坑
20107ph030

漢代考古遺址眾多,數量龐大,地域分布極為廣泛,有都城、縣邑、聚落、長城、障塞、工礦、手工作坊、陵墓等。漢代帝王陵多沿襲秦制,只是隨葬的兵馬俑少了許多,漢景帝的陽陵便是一例。另外還有一些諸侯王和貴族墓地,如滿城漢墓、馬王堆漢墓、南越王墓等也各具特色。很多漢代陵墓中均使用畫像石和畫像磚作為裝飾,反映了漢代繪畫藝術的發展水平。

 

漢初陽陵

陽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正東的關中平原上,與往昔的都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隔渭水相望,埋葬着西漢王朝的第四代帝王漢景帝劉啟。陽陵是迄今經過考古發掘的唯一一座漢代帝陵。陵塚呈覆斗狀,出土文物以銅鐵器物為主,有銅簇、弩機、帶鉤、馬銜、半兩錢、鐵矛、戟、劍及陶井、灶等。陵園最重要的發現是位於南區的24個殉葬陶俑坑。坑內藏有各式陶製人物俑和動物俑,其數量大大超過了秦始皇陵三個兵馬俑坑的兵馬俑總數。儀仗軍士俑和婢女、侍從俑,刻畫細膩,比例勻稱。其中,在象徵宮廷儀仗軍隊的殉葬坑內,出土陶俑和俑頭三百多個,都是軍人形象。這些軍士原本著戰袍、披鎧甲,裝有可以活動的木臂,擁盾執戟或持戈握矛,但出土時,除陶質身體外其餘都已腐朽,以裸體缺臂的姿態面世。軍士按真人的三分之一製成,面部表情輕鬆、活躍而富有生氣,與秦兵馬俑高大、威嚴、硬朗的風格迥然不同,反映了當時寬鬆而富有朝氣的社會氛圍。

 

滿城漢墓

滿城漢墓是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的庶兄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墓,位於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上。劉勝與竇綰均着金縷玉衣。劉勝一棺一槨,竇綰有棺無槨,改變了過去諸侯王使用多層棺槨的舊制。竇綰的棺內周壁用192塊玉版鑲嵌,外壁鑲嵌玉璧,棺蓋及左右側壁各鑲八塊,前端嵌大型玉璧一塊。這種內外鑲玉的漆棺在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在各類典籍中,也未有記載。墓內共出土隨葬品四千二百多件,種類眾多,製作精美,其中長信宮燈是漢代銅器中難得的瑰寶。而金縷玉衣的使用,明顯逾越了漢代的等級規定,充分反映了當時諸侯王強大、無視朝廷的現象。玉衣分金縷、銀縷和銅縷三種,其使用有嚴格的規定:皇帝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和列侯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玉衣。滿城漢墓中共出土兩件金縷玉衣,是中國第一次出土的保存完整的玉衣,也是有準確年代可考的最早的玉衣,為研究漢代的喪葬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20107ph031
高48厘米的西漢長信宮燈(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20107ph031
20107ph032
劉勝墓出土的金縷玉衣
20107ph032

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東郊。1972至1974年,相繼發掘了一號、二號、三號墓。二號墓內出土「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和「利倉」三顆印章,證實該墓是西漢初年長沙國丞相軑侯利倉及其家屬的墓葬。三號墓內出土的木犢證明其確切的下葬年代為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

 

馬王堆漢墓一、三號墓保存完整。墓內出土文物均有一千多件,主要有竹笥、漆器、木俑、樂器、竹木器和陶器,三號墓內有帛書和兵器。兩墓內眾多的「遣策」竹簡,詳細記載了兩墓隨葬品的情況,是目前發現的同類竹簡中最完整的兩批。其中一號墓白膏泥堆積既厚又勻,封固嚴密,使深埋地下十多米的槨室形成標準的恒溫、恒濕、缺氧、無菌環境,基本排除了外界的損毀作用,使墓內物品及墓主的屍體都完好保存下來,甚至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軟骨等細微的結構也保存較好,在世界屍體保存記錄中絕無僅有。為研究屍體的保存以及古組織學、古病理學、古代疾病史和中國醫學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資料。

20107ph033
在馬王堆漢墓發現重量只有48克的素紗禪衣
20107ph033

西漢南越王墓

秦漢之際,秦將趙佗乘中原大亂,佔據嶺南建立南越國,轄南海、桂林、象郡,勢力達到今天的越南,至公元前111年,為漢武帝所滅,共歷時93年。史籍文獻中,關於南越國的記載非常少,讓人難窺其真實面目。1983年,考古學家在廣東省廣州市象崗發掘了南越國二世文帝趙眜的陵墓,向世人揭示了這個曇花一現的王國。整個陵墓地宮極其豪華,共有七個墓室,完全仿照墓主生前的皇宮布局,大致同於西漢諸侯王的墓室。出土文物千餘件,著名的有文帝九年句鑃、鏤空龍螭紋玉環、鎏金蟠龍托座、鎏金朱雀頂飾與鎏金獸面形頂飾等。其中南越王的葬服為國內發現的唯一一件絲縷玉衣,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南越國趙氏政權與西漢王朝分庭抗禮的史實。南越王墓的發掘,再現了南越國輝煌的歷史,為其社會政治經濟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20107ph034
絲縷玉衣是南越王的葬服
20107ph034

秦漢畫像石和畫像磚

中國秦漢時期的畫像石和畫像磚,融雕刻與繪畫於一體,存世數量眾多,表現社會內容豐富,成為秦漢獨特的藝術形式。畫像石始見於西漢末年。製作時,先由畫師在打製好的石板上繪出底稿,再由石工按畫雕刻。現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山東和蘇北、皖北,陝北、晉西北以及四川和雲南北部四個大區域內。畫像磚與畫像石極為近似,主要區別在於先在木製模具上刻出圖畫印模,然後印在磚坯上燒製而成。最初為空心磚,東漢後為實心磚所代替。目前最早的實物出土於陝西咸陽秦宮殿遺址中,說明至少在秦代已使用畫像磚。西漢畫像磚僅存在於陝西和河南地區,東漢則有中原(主要是河南)、西南(主要是四川)和江南三個區域。

 

畫像石和畫像磚所表現的內容極其豐富,反映了當時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尤其是集中分布在四川成都平原上墓葬中的遺存,反映了更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產、生活場景。如著名的「鹽場畫像磚」刻畫出漢代四川井鹽生產的全景,「收穫畫像磚」則生動地表現出農忙收割時的緊張情形。畫像石和畫像磚藝術代表了中國秦漢美術的傑出成就與水平,同時,其廣闊的題材與內容也全面反映了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

20107ph035
收穫漁獵畫像磚
20107ph035
作者:
上載日期:
2024年02月2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