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長城
北魏本是北方游牧民族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王朝,入主中原後,卻又受到北方另一些游牧民族柔然、契丹等的威脅,他們也修築過兩條長城。一是赤城陰山長城。明元帝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北魏築長城於長川之南,東起赤城(今河北赤城),西到五原(今內蒙古五原)以北陰山中,長約二千餘里。二是畿上塞圍。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又修築了東起於上谷,西到黃河河套的長城,用以保衞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這段長城在今北京居庸關至靈丘、繁峙、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到山西河曲。
公元534年,北魏分為東魏和西魏。東魏遷都於鄴(今河南安陽北),武定元年(公元543年),高歡在肆州北山修築長城,西起馬陵(今山西靜樂),東至土(今山西寧武縣東),長約百餘里。
北齊長城
公元550年,高洋廢東魏孝靜帝自立,改國號為齊。北齊為防禦北方柔然、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入侵,修築過幾段長城:一是黃櫨嶺至社平戍長城。北齊文宣帝天保三年(公元552年)建,起於今山西汾陽,北到今山西朔州、五寨一帶,約四百餘里。二是夏口至恒州長城。天保六年(公元555年)起修建,起於今北京昌平居庸關南口,北到今山西大同,長九百餘里。三是西河總秦戍至海長城。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起修建,起於今山西大同西北,向東到今河北撫寧入渤海,長三千餘里。四是庫洛拔至塢紇戍長城,這是一條在長城之內修築的「重城」。天保八年(公元557年)起修建,起於今山西朔州西,到今山西靈丘,長四百餘里。五是勳掌城至軹關長城。武成帝河清二年(公元563年)起修建,起於今河南濟源王屋山麓,由晉南穿中條山、太行山,至濟源北,長二百里。六是庫堆戍至海長城。河清三年(公元564年)起修建,可能是將原夏口至恒州、總秦戍至海的兩段長城連綴修補,長二千餘里。
北周長城
北周靜帝大象元年(公元579年)為抵禦突厥侵擾修築長城,「西自雁門,東至碣石」,大致起於今山西北部,至今京、津北,東到今河北秦皇島一帶。
隋長城
公元581年,楊堅廢北周靜帝自立,改國號為隋。為防禦北方突厥、契丹、吐谷渾等族的入侵,先後七次修築長城。
河西榆谷長城。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發兵征伐青海湖一帶經常侵擾西部的吐谷渾族,在榆谷修築長城。榆谷可能在青海貴德黃河岸邊,尚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