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0202ph059
黃河流域興建水利工程
0202ph059

遠古時期黃河中游地區的生態環境,比現在好得多,在一些平敞的平原和河谷地帶可能分佈着相當茂盛的森林草原。考古發現在西安半坡遺址中有出沒於山林的斑鹿、野兔、貍、貉、羚羊等動物的遺骸,從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新石器時代的自然環境。此外,文獻資料也表明,上古時黃河中游「草木暢茂,禽獸繁殖」。

0202ph060
黃氾區內的農田獲得豐收
0202ph060

可是從秦漢以降,人類的活動為黃河中上游的自然生態,造成了萬劫不復的創傷。中原王朝為了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往往推行移民實邊政策,在黃河中上游地區屯墾戍守,使原有的森林草原自然景觀遭受破壞。地表裸露,在風力、暴雨的作用下,水土流失嚴重加劇。儘管東漢以後游牧部族曾大量進入黃河中游,退耕還牧,但氣候乾燥,植被已難以復原。隋唐以後,每況愈下。兼之歷代統治者為建築都城、宮殿、陵墓、寺觀,動輒數萬株的巨木需求,多取之黃河中上游山區;明清時期又有大批失去土地的流民湧入林區濫墾濫伐,使得黃河中游的生態環境一次又一次經受着由篦而剃的毀滅性打擊。

0202ph058
淮河流域的重災區安徽穎上縣的民眾正在興修水利工程
0202ph058

中上游水土保護

做好中上游的水土保持,無疑是治理黃河泥沙的根本所在。東漢王景治河(公元69年)後,黃河曾安流800年,關鍵因素是此後一段時期內,黃河中游退耕還牧,水土保持較為良好。

 

1949年建國以來,國家對黃河中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非常重視,累計治理面積達十餘萬平方公里,約佔水土流失面積的40%。治理的措施包括修建水平梯田,溝壑、打壩和淤地,植樹種草,興建引洪漫地小型水利工程等,成效顯著。1970年代的水文觀測資料表明,治理較好的無定河、清澗河、汾河輸沙量減少了50%。在降雨情況相同的情況下,治理較好的無定河、清澗河、延河,比治理得較差的窟野河、禿尾河下沙量要少得多。

0202ph061
乾旱的華北平原缺水嚴重
0202ph061

嚴重的氾濫

歷史上黃河每一次氾濫決口,都在下游沖積平原導演一次慘劇。公元11年(王莽時期),河決魏郡元城,灌清河以東數郡;未及時堵口,黃河以南的濟水、汴水堤防全部被毀,加上連年雨水不斷,河、濟、汴洪水連成一片,令河南中、東部,山東西部和淮北地區汪洋瀰漫。災情持續60年,造成生命和財產損失不可勝計。

 

1938年6月,國民政府軍為了阻擋日寇西進,人為扒開鄭州市北花園口河堤和中牟西北的趙口河堤,兩股洪水相合,水面寬達5-30里不等,水頭高達丈餘,千里平原頓時變成汪洋。據不完全統計,這次洪水襲擊了河南、安徽、江蘇三省44縣市,54,000多平方公里,1,250萬人受災,89萬人死亡。1947年黃河歸豫魯故道之後,黃氾區中心地帶的中牟、通許、尉氏、扶溝、西華、商水 6 縣的人口總數只有災前的38%,直至1950年代黃氾區的農業經濟仍十分凋敝。

 

黃河的混濁由來已久,在《左傳》魯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引用的兩句佚詩:「俟河之清,人壽幾何?」(要等到黃河變清,一個人能活多久?)也就是說最遲在公元前五世紀,黃河早已混濁不清了,而在可見的將來黃河也不會可能變清,人們才會發出如此的感慨。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10月15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