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0202ph059
黄河流域兴建水利工程
0202ph059

远古时期黄河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比现在好得多,在一些平敞的平原和河谷地带可能分布着相当茂盛的森林草原。考古发现在西安半坡遗址中有出没于山林的斑鹿、野兔、狸、貉、羚羊等动物的遗骸,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新石器时代的自然环境。此外,文献资料也表明,上古时黄河中游“草木畅茂,禽兽繁殖”。

0202ph060
黄泛区内的农田获得丰收
0202ph060

可是从秦汉以降,人类的活动为黄河中上游的自然生态,造成了万劫不复的创伤。中原王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往往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屯垦戍守,使原有的森林草原自然景观遭受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暴雨的作用下,水土流失严重加剧。尽管东汉以后游牧部族曾大量进入黄河中游,退耕还牧,但气候干燥,植被已难以复原。隋唐以后,每况愈下。兼之历代统治者为建筑都城、宫殿、陵墓、寺观,动辄数万株的巨木需求,多取之黄河中上游山区;明清时期又有大批失去土地的流民涌入林区滥垦滥伐,使得黄河中游的生态环境一次又一次经受着由篦而剃的毁灭性打击。

0202ph058
淮河流域的重灾区安徽颖上县的民众正在兴修水利工程
0202ph058

中上游水土保护

做好中上游的水土保持,无疑是治理黄河泥沙的根本所在。东汉王景治河(公元69年)后,黄河曾安流800年,关键因素是此后一段时期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水土保持较为良好。

 

1949年建国以来,国家对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非常重视,累计治理面积达十余万平方公里,约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0%。治理的措施包括修建水平梯田,沟壑、打坝和淤地,植树种草,兴建引洪漫地小型水利工程等,成效显著。1970年代的水文观测资料表明,治理较好的无定河、清涧河、汾河输沙量减少了50%。在降雨情况相同的情况下,治理较好的无定河、清涧河、延河,比治理得较差的窟野河、秃尾河下沙量要少得多。

0202ph061
干旱的华北平原缺水严重
0202ph061

严重的泛滥

历史上黄河每一次泛滥决口,都在下游冲积平原导演一次惨剧。公元11年(王莽时期),河决魏郡元城,灌清河以东数郡;未及时堵口,黄河以南的济水、汴水堤防全部被毁,加上连年雨水不断,河、济、汴洪水连成一片,令河南中、东部,山东西部和淮北地区汪洋弥漫。灾情持续60年,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不可胜计。

 

1938年6月,国民政府军为了阻挡日寇西进,人为扒开郑州市北花园口河堤和中牟西北的赵口河堤,两股洪水相合,水面宽达5-30里不等,水头高达丈余,千里平原顿时变成汪洋。据不完全统计,这次洪水袭击了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县市,54,000多平方公里,1,250万人受灾,89万人死亡。1947年黄河归豫鲁故道之后,黄泛区中心地带的中牟、通许、尉氏、扶沟、西华、商水 6 县的人口总数只有灾前的38%,直至1950年代黄泛区的农业经济仍十分凋敝。

 

黄河的混浊由来已久,在《左传》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引用的两句佚诗:“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要等到黄河变清,一个人能活多久?)也就是说最迟在公元前五世纪,黄河早已混浊不清了,而在可见的将来黄河也不会可能变清,人们才会发出如此的感慨。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15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