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震驚中外——敦煌漢簡與《流沙墜簡》

202135phn018
二十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景。(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35phn018

1906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到中亞作第二次考察,1907年2月,他向中國西北名城敦煌進發,3月下旬在敦煌漢代長城烽燧遺址內,發現為數約七百多枚漢文木簡殘片,這就是著名的「敦煌漢簡」。斯坦因在1922年曾撰文《敦煌沙磧中漢代長城遺址所出漢代簡牘》(漢譯名為),文中附有法國著名漢學家沙畹教授,在1913年對這批漢簡的考釋。在這篇文章內,沙畹一共考釋了991枚漢簡,而單單是敦煌出土的已佔799枚。

 

沙畹的考釋是不按簡牘內容分類,而以簡牘出土地作編纂考釋,在每一釋文之後附上考證。簡牘時限確定為公元前98年至公元153年。敦煌漢簡的發現對研究漢代敦煌地區的軍事組織、屯戍狀況,提供極為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中國學者王國維及羅振玉決不讓沙畹專美,他們當時僑居日本,寫信向沙畹索取敦煌漢簡的文書資料及照片。在無法看到實物的情況下,他們僅能依靠沙畹公布的532枚簡牘照片作考釋,「握槧逾月,才粗具條理」,最終在1914年,於日本出版了《流沙墜簡》這劃時代的簡牘研究巨著,震驚中外學術界,被譽為中國研究古代簡牘開創之作。

 

《流沙墜簡》是按簡牘內容性質分類,全書分為三大類:一、小學術數方技書類考釋;二、屯戍叢殘考釋;三、簡牘遺文考釋。第一部分與第三部分由羅振玉執筆。第一部分是有關曆譜、占書、算術、陰陽、獸醫方之類書籍的殘簡考釋。第三部分是對出土的簡牘中文字不清、殘折厲害的作集中考釋。由王國維負責的第二部分,即《屯戍叢殘考釋》。根據簡牘的內容分為六個小類:簿書、烽燧、戍役、廩給、器物、雜事,在每類簡的考釋之後,王國維還做了總結的考證。

202135ph002
《流沙墜簡》被譽為中國研究古代簡牘開創之作
202135ph002

羅振玉與王國維在不能見到實物的情況下,寫成《流沙墜簡》,其中甘苦,足以令人肅然起敬。王國維不僅考定了沙畹釋文,同時還結合了歷史文獻,寫出一批研究漢代制度、西北史地的論文,論證漢代邊郡的組織系統、屯戍狀況、烽燧制度以及玉門關、精絕國等地理位置、漢代西域長史治所等問題。王國維在《流沙墜簡‧序》中說:「乃略考簡牘出土之地,……凡三,一為敦煌迤北之長城,二為羅布淖爾北之古城,其三則和闐東北之尼雅……。敦煌所出,皆兩漢之物。出羅布淖爾北者,其物大抵出自魏末,迄於前涼。其出和闐三地者,都不過二十餘簡,又皆無年代可考,然其最古者猶當為後漢遺物,其近者亦當在隋唐之際也。」

       

有關漢代在西域的軍事組織、屯戍狀況,史書記載甚略,有的根本無載。斯坦因所獲的敦煌漢簡,為這方面研究有了第一手資料,而王國維則是近代研究漢代邊郡組織系統、烽燧制度的第一人。羅振玉、王國維的《流沙墜簡》,無疑對研究漢代西北史地及社會,軍事狀況,提出許多有益的思考觀點。《流沙墜簡》一書在簡牘研究上的貢獻可說是卓著的,它奠定簡牘研究的基礎,使後世簡牘研究沿着一條正確的路線發展。這書在國外也引起反嚮,外國學者稱這是清代考據學方法在簡牘研究上的奇葩。魯迅曾說:「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要談國學,那才可以算是一種研究國學的書……要談國學,他(王國維)才可以算是一個研究國學的人。」

202135phn019
王國維(左)與羅振玉(右)(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35phn019

由於當時客觀情況所局限,阻礙了王國維的若干見解,隨着日後不斷公布的簡牘,簡牘研究亦更為深入。在王國維的基礎上,有賀昌群的《流沙墜簡校補》及《流沙墜簡補正》、陳邦福的《漢魏木簡義證》、陳直的《漢簡木簡考略》和《敦煌漢簡釋文評議》、瀧川政次郎的《流沙墜簡所見漢代法制制度》、勞榦的《敦煌漢簡校文》、陳槃的《敦煌木簡符籙試釋》、大庭修的《敦煌漢簡釋文和考證》、何雙全的《敦煌漢簡釋文補正》等等一系列著作,足以完善《流沙墜簡》的不足。

作者:
上載日期:
2023年09月0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