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202130phn001_01
晚清《點石齋畫報》的《輕信謠言》圖。(圖片提供:Fotoe)
202130phn001_01

在現代漢語中,謠言的意思往往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傳聞」、「捏造的消息」、「徹頭徹尾的假言」等等。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謠言是指未經證實但未必虛妄謬誤的言論信息,經人際溝通、集體參與和廣泛傳播而成形。

 

謠言類資訊在任何歷史時期、任何國家地區、任何社會文化形態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在古希臘的雅典,謠言被視為至尊天神宙斯的神諭,當時的雅典人曾為傳播謠言的女神設立神壇。在古羅馬帝國,謠言女神的名字叫法瑪,在拉丁語中意為名譽、公眾看法、流言蜚語、謠言。帝國首都羅馬,曾被稱為「一個充斥着流言、聽傳與謠言的城市」。

 

十九世紀後期,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等發現謠言與大眾(「烏合之眾」)心理的起伏波動密切相關。在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理論的影響下,西方的歷史學者們對謠言的研究聚焦於它們的內容和影響,特別是如何通過謠言揭示歷史敍事通常忽略的社會底層人們(如農民和工人)的恐懼、期望、怨憤及其他情緒。例如喬治‧勒費弗爾在其心態史學名著《1789年大恐慌:法國大革命前夜的謠言、恐慌和反叛》中,審視歐洲歷史上的一些關鍵時刻,例如法國大革命及其前夕,謠言如何在貧苦的「烏合之眾」傳播恐懼情緒,激發群體恐慌。更多的史學論著,探討歐洲中世紀至法國大革命種種群體叛亂事件中謠言的角色。這些研究向讀者展示了貧民群體在特定時刻,面對來自其他階級威脅的無力感,以及在某些地域流傳的生死攸關的可怕謠傳。

202130ph002_01
1789年法國大革命期間群眾攻打巴士底監獄。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後,社會上流傳着種種謠言。
202130ph002_01

西方歷史學中謠言研究的另一主題,則是法國大革命前夕日積月累的有關國王、王后、貴族無恥生活的閒言碎語,例如某位國王的陽痿、王后和情婦對國王的操控和各種色情故事。據美國的歐洲文化史家羅伯特‧達恩頓的研究,這些累積數十年的批評君主體制的色情故事、閒言碎語、謠言和觀念,在啓蒙運動中都被編撰成攻擊君主制的漫畫式書籍,出版流通。正是這些批判墮落貴族和腐敗王權的謠言引發了革命意識的覺醒。一些社會學家則着重研究謠言形成過程中,如何凝聚成集體解決問題的方案、公眾輿論,以及面對災難的群體回應,稱謠言為「即興創作的新聞」,是一種在人群、社會中反復出現的溝通形式。

 

在中國歷史上,謠言也是普遍存在的社會文化現象。歷史記載中常見的「流言」、「訛言」、「妖言」、「讖言」、「俗說」、「傳聞」等,其實就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謠言。古代史籍中引述的「謠言」,本義是指民間歌謠之詞;而許多古代的民謠、童謠其實也蘊含謠言的性質。許多膾炙人口、傳誦千古的傳奇、神話故事,其原型都來自謠言。在軍事、政治鬥爭中兵不厭詐地使用的大量「詐偽」之言,亦可說是「謠言」。朝廷種種言不由衷的宣言、御史的風聞言事,種種政治神話、民間傳說,即使被載入正史,仍然可被視為「謠言」。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12月1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