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故宮內的非一般中國象棋

202127phn038_01
宋代白釉象棋子,故宮博物院藏。(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202127phn038_01

撰文: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王思雅

 

中國象棋,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有着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是極為流行的棋藝活動,在中國體育史上留下了獨特的發展軌跡。如今,故宮博物院內藏有歷代多件精美的象棋子和棋盤,它們件件都屬精品。

 

象棋的起源眾說紛紜,古代一些學者認為象棋起源於先秦甚至更早,並與黃帝驅象、武王伐紂等歷史事件相關。雖然這些說法缺乏確實的根據和論證,但都公認象棋歷史悠久。在歷史的演變中,象棋有着不同的名稱,形制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今天的中國象棋,基本定型於宋朝,距今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202127phn039_01
清代紙象棋棋盤,故宮博物院藏。(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202127phn039_01

「象棋」一詞較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如漢劉向《說苑‧善說》:「雍門子周以琴見乎孟嘗君,……燕則鬥象棋而舞鄭女。」《楚辭‧招魂》中提到「菎蔽象棊,有六簙些」,然而這裏的象棋其實是指用象牙所製、黑白各六枚的先秦六簙戲。可見,此時的「象棋」只是與現在的象棋名稱相同,並非我們今天的象棋。

 

魏晉南北朝時期,《周書‧本紀》中曾記載北周武帝所創的象戲和《象經》:「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製《象經》成,集百僚講說。」此時的象戲稱為北周象戲,被一些學者認為是中國象棋的雛形,而《象經》對於行棋規則等記載,也為日後象棋的成形做出了巨大貢獻。

 

隋朝時,開國皇帝楊堅貶斥北周武帝玩象戲,認為「《象經》多亂法」(《北史•郎茂傳》)。皇帝不喜歡,久而久之,象戲在上層社會逐漸乏人問津,到唐朝初期,已經發展到極少有人通曉其規則的地步。《舊唐書•呂才傳》中記載「太宗常覽周武帝所撰三局《象經》,不曉其旨。太子洗馬蔡允恭年少時嘗為此戲,亦廢而不通。」但是,英勇善戰的太宗李世民卻對象戲十分熱衷,使象戲在唐代又有了新的發展。晚唐時,北周象戲演變成寶應象棋,無論棋子還是棋盤都有很大改變:棋子是立體的,棋盤也變成了 8x8的64格。

 

隨後,象棋在宋代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並逐漸定型成「三十二枚棋子、橫十縱九,有楚河漢界」的形制。1983年江油市出土的「宋代窯藏」文物中就有兩件珍貴的銅製象棋,其中一副每一方各有卒5枚,象、馬、砲、車、士各2枚,將1枚,共計32枚,和現代象棋制式完全相同。

202127phn040_01
宋代圖紋銅象棋,江油博物館藏。(圖片來源:江油博物館官網)
202127phn040_01

此外,宋代還湧現大量愛好象棋的文人。他們撰寫過多篇與象棋有關的文學作品,比如司馬光的《七國象棋》、李清照的《打馬圖》等,從對局、戰術、步法等方面詳盡記錄了當時的象棋狀況。隨着宋代文化娛樂活動的蓬勃發展,象棋因其對弈方便、耗時較少等大眾化特點,不僅在中上層社會風行,亦在普通百姓中逐漸普及,掀起了象棋運動的熱潮。

 

明清時期,象棋在民間愈發盛行,技藝水平不斷提高,出現了多部理論專著,如《夢入神機》、《橘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等。楊慎、唐寅、郎瑛、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著名棋手不斷湧現,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

202127phn041_01
清乾隆款仿哥釉象棋子,故宮博物院藏。(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202127phn041_01

據《謇齋瑣綴錄》記載:明仁宗朱高熾當太子時酷愛象棋,有一次讓狀元曾棨賦詩助興並隨即也和詩一首。兩首詩作既描繪對弈情境,又充滿激烈的戰鬥氣氛,反映這一時期宮廷象棋活動的盛況,尤其是詩中對棋盤上楚漢之界的刻畫以及馬、將、砲等棋子行棋規則的描述,生動有趣。

 

明清時期象棋盛行,統治階層大力倡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尤其乾隆嘉慶年間,出現大量棋藝高超的棋手及文學作品,就連棋具也如工藝品般精美、古樸,可謂是象棋的全盛時期。

202127phn042_01
清代白玉碧玉象棋子,故宮博物院藏。(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202127phn042_01

今天,象棋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依舊是一項廣大人民熱愛的體育運動,是國家正式開展的78個體育運動項目之一,也是2008年首屆世界智力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之一,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6月1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