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故宫内的非一般中国象棋

202127phn038_01
宋代白釉象棋子,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提供:故宫博物院)
202127phn038_01

撰文: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王思雅

 

中国象棋,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是极为流行的棋艺活动,在中国体育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发展轨迹。如今,故宫博物院内藏有历代多件精美的象棋子和棋盘,它们件件都属精品。

 

象棋的起源众说纷纭,古代一些学者认为象棋起源于先秦甚至更早,并与黄帝驱象、武王伐纣等历史事件相关。虽然这些说法缺乏确实的根据和论证,但都公认象棋历史悠久。在历史的演变中,象棋有着不同的名称,形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今天的中国象棋,基本定型于宋朝,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202127phn039_01
清代纸象棋棋盘,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提供:故宫博物院)
202127phn039_01

“象棋”一词较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如汉刘向《说苑‧善说》:“雍门子周以琴见乎孟尝君,……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楚辞‧招魂》中提到“菎蔽象棋,有六簙些”,然而这里的象棋其实是指用象牙所制、黑白各六枚的先秦六簙戏。可见,此时的“象棋”只是与现在的象棋名称相同,并非我们今天的象棋。

 

魏晋南北朝时期,《周书‧本纪》中曾记载北周武帝所创的象戏和《象经》:“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制《象经》成,集百僚讲说。”此时的象戏称为北周象戏,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象棋的雏形,而《象经》对于行棋规则等记载,也为日后象棋的成形做出了巨大贡献。

 

隋朝时,开国皇帝杨坚贬斥北周武帝玩象戏,认为“《象经》多乱法”(《北史•郎茂传》)。皇帝不喜欢,久而久之,象戏在上层社会逐渐乏人问津,到唐朝初期,已经发展到极少有人通晓其规则的地步。《旧唐书•吕才传》中记载“太宗常览周武帝所撰三局《象经》,不晓其旨。太子洗马蔡允恭年少时尝为此戏,亦废而不通。”但是,英勇善战的太宗李世民却对象戏十分热衷,使象戏在唐代又有了新的发展。晚唐时,北周象戏演变成宝应象棋,无论棋子还是棋盘都有很大改变:棋子是立体的,棋盘也变成了 8x8的64格。

 

随后,象棋在宋代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并逐渐定型成“三十二枚棋子、横十纵九,有楚河汉界”的形制。1983年江油市出土的“宋代窑藏”文物中就有两件珍贵的铜制象棋,其中一副每一方各有卒5枚,象、马、砲、车、士各2枚,将1枚,共计32枚,和现代象棋制式完全相同。

202127phn040_01
宋代图纹铜象棋,江油博物馆藏。(图片来源:江油博物馆官网)
202127phn040_01

此外,宋代还涌现大量爱好象棋的文人。他们撰写过多篇与象棋有关的文学作品,比如司马光的《七国象棋》、李清照的《打马图》等,从对局、战术、步法等方面详尽记录了当时的象棋状况。随着宋代文化娱乐活动的蓬勃发展,象棋因其对弈方便、耗时较少等大众化特点,不仅在中上层社会风行,亦在普通百姓中逐渐普及,掀起了象棋运动的热潮。

 

明清时期,象棋在民间愈发盛行,技艺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多部理论专著,如《梦入神机》、《橘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等。杨慎、唐寅、郎瑛、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著名棋手不断涌现,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202127phn041_01
清乾隆款仿哥釉象棋子,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提供:故宫博物院)
202127phn041_01

据《謇斋琐缀录》记载:明仁宗朱高炽当太子时酷爱象棋,有一次让状元曾棨赋诗助兴并随即也和诗一首。两首诗作既描绘对弈情境,又充满激烈的战斗气氛,反映这一时期宫廷象棋活动的盛况,尤其是诗中对棋盘上楚汉之界的刻画以及马、将、砲等棋子行棋规则的描述,生动有趣。

 

明清时期象棋盛行,统治阶层大力倡导,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尤其乾隆嘉庆年间,出现大量棋艺高超的棋手及文学作品,就连棋具也如工艺品般精美、古朴,可谓是象棋的全盛时期。

202127phn042_01
清代白玉碧玉象棋子,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提供:故宫博物院)
202127phn042_01

今天,象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旧是一项广大人民热爱的体育运动,是国家正式开展的78个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也是2008年首届世界智力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6月2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