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能飛天遁地的清宮戲台

202127phn027_01
十九世紀末,宮廷畫家沈蓉圃筆下的京劇演員。(圖片提供:FOTOE)
202127phn027_01

撰文: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劉翠

 

清代宮廷愛看戲,但這「戲」並不是電影,而是戲曲。京劇,又稱平劇、京戲,是中國國粹之一,亦是中國戲曲影響力最大的劇種,它也是在千年中華文明已有的三百六十餘個劇種中,較年輕的一個。清朝的眾多皇帝都熱衷宮廷戲劇活動,乾隆時期更被認為是京劇的萌芽時期,讓紫禁城內的人展開了「戲曲人生」。

 

宮廷愛戲與徽班進京

清朝定鼎中原後,宮中的娛樂活動逐漸發生變化。在漢文化的影響下,滿人入關前的「篝火觀舞」、「飲酒摔跤」等少數民族娛樂項目逐漸減少,戲曲成為宮中重要的娛樂。乾隆皇帝便是愛好戲曲的代表人物之一,乾隆皇帝統治時期也是宮中戲曲活動的全盛時期。宮內外的許多戲台在此時紛紛建成,其中有乾隆為同樣愛戲的母親崇慶皇太后所建的壽安宮戲台。乾隆十六年(1751年),崇慶皇太后六十大壽。乾隆皇帝下令改建壽安宮,當時已在院中臨時搭建了三層戲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為籌備母親的七旬萬壽慶典,乾隆下令再次修葺壽安宮。這一次,在中庭院正式修建了一座三層大戲樓。《崇慶皇太后萬壽慶典圖》中就描繪了當時建成的戲台,三層戲台上人頭攢動,好不熱鬧。這座戲台直至嘉慶四年(1799年),由於太后故去閒置已久,才諭令拆除。

202127phn028_01
崇慶皇太后像(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202127phn028_01
202127phn029_01
《崇慶皇太后萬壽慶典圖》中的壽安宮(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202127phn029_01

宮廷愛戲僅有戲台不行,更重要是唱戲的伶人。乾隆年間,就有多次外地伶人進京於宮中演出,這也為京劇的誕生埋下伏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為慶賀自己的八十歲壽辰,召安徽著名徽劇藝人高朗亭為台柱的徽班三慶班進京獻藝。之後,又有十幾個徽班相繼進京,其中實力最強的是三慶、四喜、和春、春台,合稱「四大徽班」。徽班進京後,廣泛吸收在北京流行的京腔、秦腔以及其他劇種的長處,南北融合,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戲劇史上,有人將「四大徽班」進京作為京劇形成的標誌。

202127phn030_01
乾隆皇帝像(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202127phn030_01

休閒、教化與儀典並重

清代宮廷愛戲,紫禁城裏頻繁上演劇目,演出機會更幾乎是橫跨整年。每年的元旦、立春、寒食、端午、中秋、重陽、冬至、除夕等節慶日子要上演大戲;皇帝、皇后、皇太后生日的時候也要有戲曲助興,帝后整壽如六十、七十、八十大壽,舉行的大規模慶典裏更少不了戲;如果宮中遇上喜事,像是皇帝大婚、冊封妃嬪、皇子成婚等也會上演劇目。當然,這些都屬於特殊節日和喜慶日子。在普通日子裏宮中聽戲嗎?答案也是肯定的。清代每月的初一、十五,或是夏日賞荷、冬日賞雪都會有戲曲助興,可想而知當時戲曲上演的頻繁程度。

 

上演宮廷戲曲可謂宮中歡度年節、慶賀喜事和休閒放鬆的主要娛樂。2019年1月9日,養心殿研究保護項目的工作人員,在養心殿西配殿南山牆前沿的金柱磚雕透風內,發現兩份道光年間的清宮春節曲目的戲折,裏面記載了包括「昇平除歲」、「福壽迎年」、「看裝」、「下海」和「亭會」等19齣曲目名單及演職人員。

 

有趣的是,這些宮戲還有「寓教於樂」的意義。乾隆年間,清朝的政治、經濟逐步進入鼎盛時期,於是在精神文化層面,皇帝也會通過一些劇目來體現其對儒家思想和倫理道德的倡導。如宮戲劇目《昭代簫韶》取材於《楊家將演義》,描寫北宋名將楊繼業全家盡忠報國,賢王德、昭輔政的故事;《勸善金科》則是以目連救母為故事題材的連台本戲,但除了目連救母主線外,還有朱紫貴賣身葬父、李晟平叛等輔線。這些劇目在編寫戲本時,就有意加入了忠、孝、仁、義等積極的價值理念。此外,清宮戲曲活動在很大程度上還被賦予了鮮明的禮樂色彩。清代戲曲被納入朝廷儀典,更成為襯託皇家威儀、豐富宮廷禮樂的重要部分。

 

能上天入地的戲台奇巧裝置

暢音閣大戲台是清代修建的戲台中,保存下來而體量最大的戲台,現保留在故宮博物院的珍寶館區域。它始建於乾隆年間,體量較大,裝飾精美,設計奇巧。外觀看戲台共三層,從上至下依次是「福台」、「祿台」、「壽台」,實際內部在「壽台」之下,還有一層地井。

 

壽台地面以下的地井井口的蓋板可以打開,下去直通後台,實際就是暢音閣的地下室。一般來說,每層戲台都有該層左右側的上下場門。此處設計有地下室,實際是為了讓演員在需要的時候從「特殊」入口進入戲台。地井中還有五口井,其中四口是旱井,人們利用它在演出時的共鳴來提高音量。中間一口是真的水井,為一些特殊場景供水,如海上或者噴水。

202127phn031_01
暢音閣大戲台(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202127phn031_01

有地井,自然也有天井。祿台、福台中間都各有一個天井,打開後能貫通上下,井口還設置有轆轤,演員及道具可以直接通過轆轤「飛到」舞台上。當天井與地井配合使用,這個戲台便可以演上天入地的大戲了!舉個例子,《昇平寶筏》其實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西遊記》。這個劇目如果在暢音閣演出,孫悟空向龍宮索要兵器,龍王告狀這一齣,天兵天將的扮演者就可以從仙樓「飛」上壽台;再或是唐僧途經通天河,被魚精所困一齣,若以壽台作為冰面,唐僧便可從壽台地板之下的地井下台,看起來就像是掉進了冰裏,魚精從地井上台,看起來就像是從冰面之下出來。

bulb

轆轤

利用滑輪原理製成的井上汲水用具。古人常於井上立架置軸,貫以長木,上面嵌上曲木,纏上繩子,下懸汲水用斗。

202127phn032_01
《昇平寶筏》的故事內容就是大家熟悉的《西遊記》(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202127phn032_01

除了暢音閣,現在故宮裏還保存有倦勤齋內的小戲台,重華宮漱芳齋院中的戲台和室內的「風雅存」小戲台,都是乾隆時期建造。隨着清朝滅亡,1923年,在漱芳齋為敬懿皇貴太妃生日所舉行的外班演出成為宮中絕唱,延續兩百多年的宮廷戲劇活動也到此結束。清代宮廷對戲曲的熱愛和推崇,着實推動了中國戲曲的發展,是戲曲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6月1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