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202116phn001_01
范仲淹(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16phn001_01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諡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范仲淹幼年喪父,跟隨母親改嫁。雖然家貧,但他勤奮苦讀,留下「劃粥斷齏」的故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二十七歲的范仲淹考中進士,開始踏入仕途。

 

宋初學校不興,科舉重於詞賦,無關於道德與治道,且學風偏差,所選官吏苟且因循,只求升遷名利。范仲淹在多個地方為官,提倡興學。他強調國家當以育才為先務,育才之法在於勸學,勸學的要點是宗六經,以得通達聖人法度,終可輔助王道。他還在蘇州以自購的南園創辦州學,身體力行來實踐他興學的理念。他提出改革科舉內容、振興學風士氣,這也成為他日後新政「精貢舉」的主要內容。

 

中國以農立國,自古以來水利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范仲淹的為官生涯中,水利是他關注的重點,並且作為其新政的綱領之一。范仲淹出任江蘇興化(今江蘇興化市)知縣時,主辦修堤堰事,即使轉任他職,這項工程仍由江淮漕運張綸完成。范仲淹四十六歲時兩任蘇州知州,重要的功業也是整治當地水利,他治水的總要領在於「修圍、浚河、置閘」,成為其後治水的典範。

 

1038年,原稱臣於宋的夏國王李元昊稱帝,宋夏關係破裂。兩年後宋夏在陝西延安西北的三川口爆發大戰,結果宋兵全軍覆滅,宋朝廷大震,要急速提升西邊國防。范仲淹受命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經略西北防務。他主張積極防禦的策略,選將領、修城寨、備軍器、儲糧草,完整攻守實力。特別是宋朝再經歷定川寨、好水川兩敗後,宋軍轉為採取范仲淹的防禦戰略,西夏軍不敢再輕易侵犯。

 

慶曆三年(1043年),西夏請求議和,范仲淹得以被召回京,開始推行慶曆新政。當時的宋朝已漸成積弱、積貧的困難局面,面對外敵西夏、遼朝的威脅,國內則受冗官、冗兵之弊的困擾,財政窘竭欠足,民生凋敝。范仲淹上呈《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條新政舉措。但新政引起官僚們的不滿,加上推行者被作為朋黨攻擊,故施行不到一年即受挫而止。范仲淹只能離開朝廷,去往地方任職。

 

1049年,范仲淹回蘇州鄉里,以積蓄購買良田千畝,供宗族作為義田,以其經濟收入作開銷贍養費用,來濟養族人,是為范氏義莊。此外還設立義宅,供貧者落戶,族人聚居;並設置義學,以教導宗族子弟。義莊像肩負着社會責任,承載了范仲淹救濟底層貧苦人民、齊家治國的社會理想。范仲淹也被視為宋代儒學的開端、新儒士群體的領袖,他在《易》、《中庸》、《春秋》等儒家經書上也有所論述。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3月3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