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良相范仲淹有何新政舉措?

202116phn018_01
江蘇泰州望海樓公園浮雕「五相流芳」(韓琦、富弼、晏殊、范仲淹、呂夷簡)(圖片提供:唐國增/FOTOE)
202116phn018_01

慶曆三年(1043年),西夏李元昊請求議和,西北邊事稍寧,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以掌管全國軍政副首長的樞密副使一職。之後,范仲淹又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得以推行慶曆新政。

 

歐陽修曾經概括說宋朝立國以來六七十年的政治風氣,他以為士大夫們都標榜恭謹、靜慎的從政態度,表面上看不出甚麼問題,但卻帶來弊病,形成因循苟且、頹惰寬馳的風氣。官僚群體都不想有所作為,敷衍塞責,安於現狀,結果是綱紀廢壞,中央與地方政務無法修整進步。和他有類似看法的士大夫頗有人在,如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他們都是慶曆變法推行新政的主要人物。

 

范仲淹早年主持應天府學時上書給宰相,提出改革的萬言書,主旨在於慎選州、縣的長官,這是直接治民、親民的地方官人選問題。社會整頓和教化是地方官的責任,應遏止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之徒,使投入生產。另外要興學加強教育,配合導正科舉的方向。朝廷則需要保障正直的官員,讓他們盡量提出議論和批評,使能暢所欲言而不致獲罪,同時得排除奸邪諂佞之人,也就是親近君子,遠離小人。此外重要的是培養將領人才,對不利的國防形勢預作準備。范仲淹在其他奏章書表裏也提到以上內容,可知他的政治主張和對現狀的觀察,是有長期關注與思考的,大部分着重於內政上的弊病,因而提出以官僚吏治方面為主的新政。

202116phn019_01
北宋名相富弼,與范仲淹同為慶曆新政的主導者。(圖片提供:寶蓋頭/FOTOE)
202116phn019_01

新政舉措

慶曆三年(1043年)八月,五十五歲的范仲淹出任參知政事的副宰相職位,開始變法改革以推行新政。新政的內容是奉仁宗命論「世務」而寫出的《答手詔條陳十事》,其中的主調如他早年的看法類似,集中於吏治澄清的各方面:

一、「明黜陟」:改革官僚升遷只重年資,時間到就升遷,不問勞逸,也不問優劣,造成因循度日,所以要求以考察績效來決定升遷。

二、「抑僥倖」:宋朝有任蔭(恩蔭)制度,這種「望父成龍」式的官僚人家特權,顯然不公平,且增添大批官僚,增加財政負擔,造成冗官之弊,因此須加以限制。

三、「精貢舉」:這是先策論、後詞賦等的科舉改革。

四、「擇官長」:規定各級官員推薦下級官員供選擇任用,是種考察並保舉責任制的方法。

五、「均公田」:宋朝外任官員都有職田(公田),所得為額外收入,有養廉金的用意,要使這種收入符合公平原則。

六、「覃恩信」:各級官員務必要切實執行朝廷詔赦宣布的恩澤,否則論罪處罰。

七、「重命令」:先是做到謹慎頒布命令,但令出則必行,不得違失、敷衍。

八、「厚農桑」:針對農業生產的利弊,持續施行鼓勵勸農,輔以修水利、築堤塘、利農防災等,達成養民富國的政策。

九、「減徭役」:減免擾民、困民的賦稅和勞役,使人民的負擔合理減輕。

十、「修武備」:在於考慮國防軍事的重擔,計劃實施唐朝曾施行的府兵制,以期能強兵又節省財政開銷,但這方面的阻力很大,只停在規劃階段,並未頒布施行。

 

新政受挫

新政施行不到一年即受挫而止。次年六月,范仲淹離開朝廷請往西北巡邊為安撫使。究其原因,新政主調在於整頓官僚,自然易受到官僚們的憤懣及攻擊,如考察績效、抑制蔭補特權、保舉責任制都使人心不安,損害官僚利益。其他如農桑和徭役,因一時還看不到成效,民間也缺乏支持聲音。此外,朝廷官僚對新政多持保守及曖昧的態度,加上黨派利益和恩怨,不是觀望就是議論紛紜,進而製造了新政推行者結成朋黨,成為攻擊的口實。宋朝皇帝一向忌諱朝廷官僚結成朋黨,仁宗急於用范仲淹是他禦西夏而功名大噪,當夏、宋和談,邊事已緩時,就不那麼堅定支持了。朝廷爭議、朋黨事起、流言蜚語,使范仲淹、富弼等主政者惶恐求去。新政的靈魂人物離開,就注定了改革的結局。

 

范仲淹的新政可說是短暫又以失敗終場,雖說如此,但如「抑僥倖」、「精貢舉」,還有要求仁宗下詔全國興學等都影響後來,也成為神宗時王安石變法的張本和經驗。慶曆六年(1046年),范仲淹調知鄧州(河南鄧州),寫就《岳陽樓記》,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可以作為他從政最高理想實踐的胸懷及未成的回想。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3月3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