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良相范仲淹有何新政举措?

202116phn018_01
江苏泰州望海楼公园浮雕“五相流芳”(韩琦、富弼、晏殊、范仲淹、吕夷简)。(图片提供:唐国增/FOTOE)
202116phn018_01

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李元昊请求议和,西北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以掌管全国军政副首长的枢密副使一职。之后,范仲淹又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得以推行庆历新政。

 

欧阳修曾经概括说宋朝立国以来六七十年的政治风气,他以为士大夫们都标榜恭谨、静慎的从政态度,表面上看不出甚么问题,但却带来弊病,形成因循苟且、颓惰宽驰的风气。官僚群体都不想有所作为,敷衍塞责,安于现状,结果是纲纪废坏,中央与地方政务无法修整进步。和他有类似看法的士大夫颇有人在,如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他们都是庆历变法推行新政的主要人物。

 

范仲淹早年主持应天府学时上书给宰相,提出改革的万言书,主旨在于慎选州、县的长官,这是直接治民、亲民的地方官人选问题。社会整顿和教化是地方官的责任,应遏止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徒,使投入生产。另外要兴学加强教育,配合导正科举的方向。朝廷则需要保障正直的官员,让他们尽量提出议论和批评,使能畅所欲言而不致获罪,同时得排除奸邪谄佞之人,也就是亲近君子,远离小人。此外重要的是培养将领人才,对不利的国防形势预作准备。范仲淹在其他奏章书表里也提到以上内容,可知他的政治主张和对现状的观察,是有长期关注与思考的,大部分着重于内政上的弊病,因而提出以官僚吏治方面为主的新政。

202116phn019_01
北宋名相富弼,与范仲淹同为庆历新政的主导者。(图片提供:宝盖头/FOTOE)
202116phn019_01

新政举措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五十五岁的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的副宰相职位,开始变法改革以推行新政。新政的内容是奉仁宗命论“世务”而写出的《答手诏条陈十事》,其中的主调如他早年的看法类似,集中于吏治澄清的各方面:

一、“明黜陟”:改革官僚升迁只重年资,时间到就升迁,不问劳逸,也不问优劣,造成因循度日,所以要求以考察绩效来决定升迁。

二、“抑侥幸”:宋朝有任荫(恩荫)制度,这种“望父成龙”式的官僚人家特权,显然不公平,且增添大批官僚,增加财政负担,造成冗官之弊,因此须加以限制。

三、“精贡举”:这是先策论、后词赋等的科举改革。

四、“择官长”:规定各级官员推荐下级官员供选择任用,是种考察并保举责任制的方法。

五、“均公田”:宋朝外任官员都有职田(公田),所得为额外收入,有养廉金的用意,要使这种收入符合公平原则。

六、“覃恩信”:各级官员务必要切实执行朝廷诏赦宣布的恩泽,否则论罪处罚。

七、“重命令”:先是做到谨慎颁布命令,但令出则必行,不得违失、敷衍。

八、“厚农桑”:针对农业生产的利弊,持续施行鼓励劝农,辅以修水利、筑堤塘、利农防灾等,达成养民富国的政策。

九、“减徭役”:减免扰民、困民的赋税和劳役,使人民的负担合理减轻。

十、“修武备”:在于考虑国防军事的重担,计划实施唐朝曾施行的府兵制,以期能强兵又节省财政开销,但这方面的阻力很大,只停在规划阶段,并未颁布施行。

 

新政受挫

新政施行不到一年即受挫而止。次年六月,范仲淹离开朝廷请往西北巡边为安抚使。究其原因,新政主调在于整顿官僚,自然易受到官僚们的愤懑及攻击,如考察绩效、抑制荫补特权、保举责任制都使人心不安,损害官僚利益。其他如农桑和徭役,因一时还看不到成效,民间也缺乏支持声音。此外,朝廷官僚对新政多持保守及暧昧的态度,加上党派利益和恩怨,不是观望就是议论纷纭,进而制造了新政推行者结成朋党,成为攻击的口实。宋朝皇帝一向忌讳朝廷官僚结成朋党,仁宗急于用范仲淹是他御西夏而功名大噪,当夏、宋和谈,边事已缓时,就不那么坚定支持了。朝廷争议、朋党事起、流言蜚语,使范仲淹、富弼等主政者惶恐求去。新政的灵魂人物离开,就注定了改革的结局。

 

范仲淹的新政可说是短暂又以失败终场,虽说如此,但如“抑侥幸”、“精贡举”,还有要求仁宗下诏全国兴学等都影响后来,也成为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的张本和经验。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调知邓州(河南邓州),写就《岳阳楼记》,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作为他从政最高理想实践的胸怀及未成的回想。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3月3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