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儒將范仲淹如何抵禦西夏?

202116phn013_01
范仲淹雕塑像,中華武夷茶博園。(圖片提供:王商林/FOTOE)
202116phn013_01

作為文臣的范仲淹,胸中不但有經國文章,同時也有着軍事謀略。他最主要的軍事成就,就是在西北重整邊防,抵禦對宋朝虎視眈眈的西夏。

 

西夏的侵擾

宋初党項族建立的夏國同時臣屬於宋、遼二國。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繼任的夏國王李元昊頗有雄才大略,他決心爭取和宋、遼二國平起平坐的地位,於是在1038年正式稱帝,還作樣子上表仁宗希望能「冊為南面之君」,實則是如同「獨立宣言」。宋朝廷立即斷絕雙邊貿易,懸賞斬元昊,並行軍事部署,但李元昊早已料到,多年前即積極尋找宋朝邊防的弱點,也曾經發動過多次邊境小規模試探性的攻侵。

 

李元昊稱帝的第三年(1040年),宋夏在陝西延安西北的三川口爆發大戰,結果宋兵全軍覆滅,宋朝廷大震,急速提高西邊國防為朝廷要務。但接下來兩年,在寧夏隆德境的好水川、固原境的定川寨,宋軍仍遭到慘敗,這都顯示宋軍非但無力攻服西夏,反而暴露出邊防的危機,更不妙的是北方遼國正想乘火打劫,宋朝面臨兩面受敵的威脅。

202116phn014_01
歷史場景人物雕像《西夏建國》,寧夏銀川西夏王陵西夏史話藝術館。(圖片提供:劉朔/FOTOE)
202116phn014_01

遼朝的企圖

宋、遼自澶淵之盟後,雙方平等往來,維持頗為友善的和平關係。繼位的遼興宗年輕氣盛,好誇示其強權,插手宋夏關係,企圖從中獲利,並表現他主盟國際秩序的地位,進而有統一天下的野心。他在1041年底遣使宋朝,以索取五代時後周世宗攻占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十個縣為藉口,同時質問宋朝伐夏及增兵的原因。其實在此前西夏侵擾邊境時,宋人已判斷契丹會乘機與西夏相結以制宋。經過外交折衝,宋朝的外交家富弼終於和遼朝達成協議,雖增加歲幣銀、絹合二十萬兩匹,但卻使遼朝約束夏國,與宋議和,促成了「以夷制夷」的策略。西夏受迫,而且怨恨遼朝逼夏議和,開始侵擾遼國邊境,這又引起遼國對夏的懲罰征戰。雖然遼軍征夏戰事失利,但使得宋朝又收到意外的「以夷攻夷」的戰略成果。

bulb

澶淵之盟

指北宋與遼朝於1005年在澶州(古稱澶淵郡,今河南省濮陽市)訂立的和約,規定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此後百餘年間宋、遼之間不再有大規模戰事。

202116phn015_01
歷史場景人物雕像《夏遼大戰》,此戰過後形成宋、遼、西夏三國鼎立的局勢。寧夏銀川西夏王陵西夏史話藝術館。(圖片提供:劉朔/FOTOE)
202116phn015_01

范仲淹受命經略西北

李元昊擴張圖強,打破了與宋朝不發生較大戰爭的局面。宋朝對夏的戰事謀略議論頗多,當中還涉及遼國和周邊民族勢力、政權等。其中較為可行的策略有二:其一是以和平為原則,對遼、夏都主張讓步,守國待變;其二是以夷制夷,使遼、夏相互牽制,但不至發動戰爭來達成。范仲淹所主張的就是前者。

202116phn016_01
范仲淹書法《邊事帖》,敍述自己遠離故鄉,率部戍邊,抗擊西夏。(圖片提供:倪浩文/FOTOE)
202116phn016_01

1040年范仲淹與韓琦受命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正使為夏竦。夏竦對西夏的策略傾向於採取守勢,考慮宋朝長期邊備不良,軍隊戰力不強,不宜出兵攻討,這和范仲淹的看法相似,也和有些人認為「和戎為利,征戎為害」的觀點一致。尤其三川口戰役宋軍慘敗,使固守主和的聲音漸受重視。但韓琦仍堅持主攻,結果在次年,又有好水川之戰,宋軍大敗,主將任福戰死。

 

約在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底,朝廷對西夏策略已定調為議和守禦為主。同時將陝西邊防分成四個路,由四名統帥分任經略安撫招討使,范、韓是其中二位。范仲淹的策略在於幾方面:一是守策之外,更備攻術,是種積極防禦的態勢,看虛實來避強攻弱;二是選將領、修城寨、備軍器、儲糧草,完整攻守實力;三是堅壁清野,長期困敵,以逸待勞,敵軍大至則守,小至則擊,間隙則攻,攻守靈活。這些策略過去在他的議論中時常提出。

 

范仲淹反對韓琦出兵攻戰的作法,目的是既然能使夏國無法得利於攻侵,又可疲勞其軍兵,消耗其國力,畢竟宋朝大國,整體國力非西夏小國可比。當夏無法得逞,再加上遼朝的壓力介入時,就不得不罷兵談和了。自好水川敗後,韓琦始信服范仲淹守議,兩人同心協力。有民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膾炙人口。

202116phn017_01
歷史場景人物雕像《好水川之戰》,寧夏銀川西夏王陵西夏史話藝術館。(圖片提供:劉朔/FOTOE)
202116phn017_01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3月3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