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范仲淹的興學養士之舉

202116phn006_01
河南鄧州花洲書院中的范仲淹雕塑及照壁(圖片提供:閻建華/FOTOE
202116phn006_01

或許是青年時期刻苦求學的經歷,使得范仲淹為官後,一直非常重視興學育人。在他努力下,宋代學風為之一變,不少人才湧現。

 

宋初學校不興

由於唐末、五代以來,時局紛亂,宋初學校多是唐代留下的一些地方學校。宋初的中央學校只有國子監學,還是五代時後周所開辦過的,前此的後唐曾收過國子學生二百名,而宋初時只收了七十名學生,是以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入學,往往還無法招滿學生。五代以來各地政權多數也不重視學校教育,讀書風氣衰頹,致力於興學辦教育的甚為少數。雖然各政權的朝廷也曾要求地方州、縣應辦學校,但形同具文,常是或興作、或輟廢,沒有管理執行,可說是一片荒蕪。如范仲淹曾就讀的應天書院和其他極少數的著名書院,因受到表彰而略受支持而已。

202116phn007_01
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是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16phn007_01

宋初建國時,要把地方權力收歸中央,由朝廷派官員出任地方各種職務,因此需要大量人才,科舉制度成為選拔人才任官的現成辦法。通往官僚王國的路途使士人趨之若鶩,無不爭先恐後地讀書考試,這種讀書風氣只為功名利祿,造成學風偏差。在「重文抑武」的方針下,文臣官僚受到禮遇,可惜多數文臣學風偏差,作為官僚之後,又是苟且因循,只求升遷名利。這種普遍衰頹的風氣,加上宋初的科舉重於詞賦,既無關於道德與治道,也得不着義理,使得有識之士醞釀出振士風及激勵名節的要求,范仲淹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興學養士

范仲淹考中進士後派任為廣德軍(安徽廣德)司理參軍,是州一級掌理司法刑獄的九品小官。雖是司法官,但他注重地方學校而特聘名士為教師,這與他早年求學不易的環境和興學心志有關。

 

范仲淹在廣德軍興學之後,歷任幾處地方官都注重教育。在三十七歲任職江蘇泰州的西溪鹽倉監官,他上書仁宗《奏上時務疏》說到要獎勵諫諍直言的官員,矯正文風的流弊,慎選表徵文學的大臣,都是說士風、文風和讀書教育的養成有關。

 

接着他任興化知縣,着手於縣學教育。三十九歲(1027年)時受應天府知府晏殊推薦為應天府學任職,使四方學者齊集,造就不少名士。同時他寫了著名的《上執政書》,提出時局與時政的改革主張,這些是他後來主持慶曆新政的基本觀點,其中強調興學養士以得人才的重要性。

 

以後他任官於睦州(浙江建德)、蘇州、饒州(江西鄱陽)、潤州(江蘇鎮江)、越州(浙江紹興)、鄧州(河南鄧州)、邠州(陝西彬縣),在各地都有興學措施。當他在四十二歲任職中央文學榮譽的館職,作《上時相制舉書》,再度論說到國家當以育才為先務,育才之法在於勸學,勸學的要點是宗六經,以得通達聖人法度,終可輔助王道,仍強調於興學養士。

202116phn008_01
浮雕「范仲淹與蘇州府學」(局部),江蘇蘇州文廟。(圖片提供:楊興斌/FOTOE)
202116phn008_01

同時,范仲淹還始終身體力行來實踐他興學的理念。如他在蘇州以自購的南園創辦州學,曾邀請孫復、胡瑗前來講學。孫復原在民間講學,精通儒學,著有《春秋尊王發微》,闡明《春秋》尊王大義,有獨到見解,後來被推薦到中央國子學講學。胡瑗少年時即通經學,倡明體達用之學,同樣在民間講學,受范仲淹禮聘而聲名更顯,後來也被推薦往中央國子學、太學講學,著作有《論語》、《春秋》的解說。孫、胡二人被認為是宋代學術的先河,再加上孫復的弟子石介,共稱為宋初三先生,都是受到范仲淹重視而引為志趣相友的同調,就是倡行興學養士,以師道明正學來扭轉一代的風氣。

bulb

明體達用

胡瑗曾在湖州(浙江吳興)講學,講學分為「經義」、「治事」二齋,前者講明六經,培養心性疏通有器局之人,後者講究實務,教以專業學識,這即是他明體達用的主張。後來朝廷下令各學校都應以這種方式來分別教學。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3月3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