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范仲淹的兴学养士之举

202116phn006_01
河南邓州花洲书院中的范仲淹雕塑及照壁(图片提供:阎建华/FOTOE)
202116phn006_01

或许是青年时期刻苦求学的经历,使得范仲淹为官后,一直非常重视兴学育人。在他努力下,宋代学风为之一变,不少人才涌现。

 

宋初学校不兴

由于唐末、五代以来,时局纷乱,宋初学校多是唐代留下的一些地方学校。宋初的中央学校只有国子监学,还是五代时后周所开办过的,前此的后唐曾收过国子学生二百名,而宋初时只收了七十名学生,是以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往往还无法招满学生。五代以来各地政权多数也不重视学校教育,读书风气衰颓,致力于兴学办教育的甚为少数。虽然各政权的朝廷也曾要求地方州、县应办学校,但形同具文,常是或兴作、或辍废,没有管理执行,可说是一片荒芜。如范仲淹曾就读的应天书院和其他极少数的著名书院,因受到表彰而略受支持而已。

202116phn007_01
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16phn007_01

宋初建国时,要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由朝廷派官员出任地方各种职务,因此需要大量人才,科举制度成为选拔人才任官的现成办法。通往官僚王国的路途使士人趋之若鹜,无不争先恐后地读书考试,这种读书风气只为功名利禄,造成学风偏差。在“重文抑武”的方针下,文臣官僚受到礼遇,可惜多数文臣学风偏差,作为官僚之后,又是苟且因循,只求升迁名利。这种普遍衰颓的风气,加上宋初的科举重于词赋,既无关于道德与治道,也得不着义理,使得有识之士酝酿出振士风及激励名节的要求,范仲淹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兴学养士

范仲淹考中进士后派任为广德军(安徽广德)司理参军,是州一级掌理司法刑狱的九品小官。虽是司法官,但他注重地方学校而特聘名士为教师,这与他早年求学不易的环境和兴学心志有关。

 

范仲淹在广德军兴学之后,历任几处地方官都注重教育。在三十七岁任职江苏泰州的西溪盐仓监官,他上书仁宗《奏上时务疏》说到要奖励谏诤直言的官员,矫正文风的流弊,慎选表征文学的大臣,都是说士风、文风和读书教育的养成有关。

 

接着他任兴化知县,着手于县学教育。三十九岁(1027年)时受应天府知府晏殊推荐为应天府学任职,使四方学者齐集,造就不少名士。同时他写了著名的《上执政书》,提出时局与时政的改革主张,这些是他后来主持庆历新政的基本观点,其中强调兴学养士以得人才的重要性。

 

以后他任官于睦州(浙江建德)、苏州、饶州(江西鄱阳)、润州(江苏镇江)、越州(浙江绍兴)、邓州(河南邓州)、邠州(陕西彬县),在各地都有兴学措施。当他在四十二岁任职中央文学荣誉的馆职,作《上时相制举书》,再度论说到国家当以育才为先务,育才之法在于劝学,劝学的要点是宗六经,以得通达圣人法度,终可辅助王道,仍强调于兴学养士。

202116phn008_01
浮雕“范仲淹与苏州府学”(局部),江苏苏州文庙。(图片提供:杨兴斌/FOTOE)
202116phn008_01

同时,范仲淹还始终身体力行来实践他兴学的理念。如他在苏州以自购的南园创办州学,曾邀请孙复、胡瑗前来讲学。孙复原在民间讲学,精通儒学,著有《春秋尊王发微》,阐明《春秋》尊王大义,有独到见解,后来被推荐到中央国子学讲学。胡瑗少年时即通经学,倡明体达用之学,同样在民间讲学,受范仲淹礼聘而声名更显,后来也被推荐往中央国子学、太学讲学,著作有《论语》、《春秋》的解说。孙、胡二人被认为是宋代学术的先河,再加上孙复的弟子石介,共称为宋初三先生,都是受到范仲淹重视而引为志趣相友的同调,就是倡行兴学养士,以师道明正学来扭转一代的风气。

bulb

明体达用

胡瑗曾在湖州(浙江吴兴)讲学,讲学分为“经义”、“治事”二斋,前者讲明六经,培养心性疏通有器局之人,后者讲究实务,教以专业学识,这即是他明体达用的主张。后来朝廷下令各学校都应以这种方式来分别教学。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3月3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