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范仲淹生活在怎樣的大時代中?

202116ph001
湖南岳陽樓景區雙公祠,滕子京(左)與范仲淹(右)雕像。(圖片提供:楊興斌/FOTOE)
202116ph001

每個人生活在各自的環境背景中,難免會受時代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對歷史人物的了解,必然要先觀察他所處的世代。以范仲淹而言,他一生的經歷和宋朝其他有志之士有着相似之處,都是以變改宋朝貧弱的局面為己任。

 

宋朝建國與中央集權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960年)前約半個世紀時,大唐帝國為朱溫(全忠)所奪,建立梁(後梁)朝,繼而是唐、晉、漢、周幾個短命朝代,這是華北地區的政局,它們被看作是繼唐朝之後的「正統」朝代。我們說唐宋之間的半個多世紀是「五代十國」時期,除華北中原地區這五個朝代,以及山西地方有個(北)漢政權外,南方中國還有前後建立的九個地方政權。五代十國原都是唐代各地的藩鎮逐漸形成的各自政權,有的政權承認北方的五代是繼唐以來的中國正統,有的則不以為然,認為中國分裂,各立其國。

 

趙匡胤以兵變奪取(後)周朝而建立宋朝,他和繼位的弟弟宋太宗趙光(匡)義,先後致力於中國的統一事業,經過約二十年逐漸平服各國。除去北方的契丹遼國,西北的(西)夏國,西方的吐蕃,南方的大理等,宋朝基本上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完成了中國本部的統一。

202116phn002_01
建立宋朝的宋太祖趙匡胤(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16phn002_01

宋朝建立後首先確立中央集權的基本國策,這是考慮到自唐末、五代以來藩鎮把持地方,形成的「君弱臣強」的局勢,使得戰亂頻仍而政權更迭,於是以收兵權、財權、政權為三大原則,將三權全收歸中央,達成以「強幹弱枝」為目標的祖宗家法,也就是轉變為「君強臣弱」的局勢。如「杯酒釋兵權」的說法,分割宰相權力的安排,全國官員由中央差遣任職的方法,以及地方監司單位的設置等等,都無非是和中央集權的國策有關。而這項國策的核心就在於「防弊」,進一步說是鞏固政權和維持絕對的皇權,凡有助於此的策略方法,無不制訂奉行,反之,無不厲禁。

 

北方強敵環伺

在五代時期,北方已有強敵契丹遼朝,當朱溫建立後梁時,也正是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之時。此後契丹通過征戰擴張成為北亞強權,對於南方中原王朝而言是最具威脅的北敵。契丹曾扶持石敬瑭滅後唐建立後晉朝,得到燕雲十六州之地為回報,冊封石敬瑭為臣屬之國,不久又南下攻滅後晉,入主中原,定國號「遼」。雖然契丹旋即退出中原北返,但直到宋朝建國後始終都是南方中原政權最大的強敵。由於河北、山西北部燕雲之地淪於契丹,長城失去五關的險守,北敵隨時可以擅長的騎兵長驅而入,造成國防缺失和邊境緊張,宋朝只能以重兵駐防北邊,形成兵員擴充和財政上莫大的負擔。

 

西北方有党項族建立的西夏政權,它是由唐朝時任命的節度使藩鎮所形成,佔有陝西、寧夏、內蒙部分地區的五個州,表面上雖臣屬於中原朝廷,但也企圖擴張,侵擾邊境。宋朝對西夏的攻戰始終無法平服,也不能有效地遏止其野心,同時西夏還對遼國稱臣,一則是迫於宋、遼兩大勢力不得不然,以稱臣屬維持其政權,一則是想利用兩強的對峙謀取外交上的制衡與緩衝。宋太宗自北伐幽、燕為遼朝所敗之後,確定了「守內虛外」政策,對遼、夏以羈縻姑息、避免戰爭為要務。到宋仁宗時的西夏國王李元昊,急於實現他的雄心壯志,使得西夏成為西邊強猛的外患。再加上雄踞北邊的強敵契丹,都給宋朝軍事與財政上帶來頗為沉重的負擔。

 

國計民生的難題

面對北方強敵,宋朝必須維持大量的軍隊來鞏固國防,中央禁軍由宋初的20萬,到中期仁宗時達到82萬,加上其他軍兵共超過120萬,養兵軍費龐大,其中還有些是因災荒而招募來的流民,用以安定社會,故兵多未必適用,遂成為冗兵。

 

其次,宋朝重文人士大夫,官員待遇好、員額多,機構不免疊床架屋,員額由真宗時萬餘人到仁宗時達二萬多,還有吏員萬餘名,其中有些是任蔭而來的官吏,遂造成冗官的弊病。官吏多因循守常,士風不振,而且消耗財政上巨額的經費,其他還有典禮費用,如「郊祀」(祭天)並賞給官員的花費就達千萬貫上下。

bulb

任蔭

根據父輩官職的高低,可讓其子輩或幼輩擔任一定的官職,是特權制度的一種。

從宋初建國以來到仁宗時已過六十年,國防武力不盡期望,國計財用窘竭欠足,漸形成積弱、積貧的困難局面。民間賦役不均且重,仍有自五代以來殘留的剝削名目,有財勢者避賦役,無力者負擔難免,民生凋敝,社風萎靡。如何改貧弱為富強,當是那時代的重大問題,也是有識之士有志改革及振奮的目標。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3月3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