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姓名如何反映倫理關係?

202120phn017_01
《百家姓》全文,河南漯河姓氏文化博物館藏品。(圖片提供:尤亞輝/FOTOE)
202120phn017_01

每個人都有姓氏,其實「姓」本來只是「生」的意思,加「女」偏旁成為形聲字,表示人都由女性所生,這女性就是母親。為何沒有父親呢?人類學家研究認為,遠古的人類最初並不知道誰是真正的父親,但母親喂奶和撫育成長卻是知道的。著名典籍《百家姓》內列有504個姓氏,其中單姓有444個,複姓有60個。在數百個姓氏中,這書開首以「趙錢孫李」姓氏為先,是因為這書成書於宋朝,「趙」是國姓,因此奉為第一,可見姓名本身已反映社會關係。

 

在上古時代,姓和氏是分開的。「姓」代表氏族的血統,源自母系社會,稱為族姓,是為了區分血緣,防止近親通婚。《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曾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可見當時的人已知近親結合不利後代繁衍。故此,同姓不婚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社會規範。「氏」是古代貴族標誌與宗族系統的稱號,從夏朝中期開始,「氏」成為「姓」的支系,表示功勳和地位。夏代以前是母系社會,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夏代以後,一夫多妻的父權社會逐漸確立,以男姓為主導,女性的地位較低。當時,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女稱姓。

 

男子稱氏是為了「別貴賤」,因為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在周朝的分封制下,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給王室成員、貴族和功臣,並根據封國稱氏,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又如周成王封周公的兒子姬伯禽至魯國為魯公。諸侯也可為屬下封土命氏,如楚國貴族屈原的先祖屈瑕因受封屈地而稱氏。另外,也有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等。當時也有不少「百工」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屠等,他們並非平民或奴隸,而是管理奴隸的低級貴族。可見,當時姓氏可以表明家庭出身和社會地位,成為顯貴身份的符號。現今,「百姓」一詞泛指民眾,然而,《尚書》、《詩經》則往往以「百姓」和「黎民」對舉,專以「黎民」表示民眾,而以「百姓(氏)」泛指統治階層。

202120phn018_01
屈原的先祖屈瑕因受封屈地而稱氏。圖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屈原雕像。(圖片提供:楊興斌/FOTOE)
202120phn018_01

春秋戰國時代,政局動盪,戰爭頻繁,原來的等級制度受到衝擊,宗法制和井田制日漸鬆弛,很多貴族降為平民,有的甚至淪為奴隸,血統貴賤的界線已難以維持。同時,一些庶人、商人得到充分顯示才能的機會,社會地位不斷提升。這時候,稱氏也不再是貴族的特權。本來無氏的平民在頻繁的社會互動中以氏相稱,成為促進社會交流和發展的實際需要。當男性逐漸擁有氏時,氏就成為人們互相區別的重要標誌。而原來數目不多的姓則被大量湧現的氏所取代,變成姓氏不分,或是姓氏合一。自漢代以來,則通稱為姓。

 

「名」的產生也是在氏族社會時期。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指出:「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思是人們在晚上會看不清對方,須各以代號來稱呼,自我通報名字來識別身份,「名」因此而來。

 

夏周兩代的人都只有姓名,不另取字。自周代始,人不但有「名」,而且還有「字」。《禮記‧曲禮》指:「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而字」。古人出生三個月內要取名,男子二十歲時行成人的冠禮,父親便給他取字,女子十五歲時便取字。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在注釋《禮記》時說明:「字者,人年二十,大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就是說男性二十歲成年,已具備當父親的尊嚴,平輩或晚輩直呼其名就不夠尊重,所以另取一字供平輩和晚輩稱呼。

bulb

古代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頭髮,或插住帽子:古代特指女子十五歲可以盤髮插笄的年齡,即成年。

名、字還可以用來表示個體在家族中的排輩。「伯(孟)」、「仲」、「叔」、「季」就用以區分兄弟間的長幼次序。其中的「伯」和「孟」又有區別:嫡長子女稱「伯」,庶(妾所生)長子女稱「孟」。如周初的伯夷、叔齊為兩兄弟,觀其名可知是兩人分別是排行第一和第三;孔子,字仲尼,可知其是排行第二;民間故事中的孟姜女,就是姜姓庶母所生的長女。為何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全部都稱為「子」?「子」是古代對有學問男子的尊稱,類似現在的「先生」。

202120phn019_01
河北秦皇島孟姜女廟,從「孟姜」二字便可知她是庶母所生的長女。(圖片提供:張永新/FOTOE)
202120phn019_01

漢代以後,逐漸興起在名、字中以相同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輩關係。如唐代太守顏杲卿和他的弟弟顏曜卿、顏春卿,以及他們的堂兄弟書法家顏真卿都共用「卿」字。明朝崇禎帝朱由檢和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其名的首字和次字的一個偏旁(木)都是兄弟間共用的輩名,而能代表個人的就只剩下其餘的半個字了。正因為姓名有價,故元末鹽運工人張九四、張九五、張九六幾兄弟,造反稱王後,便馬上改名為張士誠、張士德、張士信了。

202120phn020_01
張士誠的小名是九四(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20phn020_01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2月2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