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從「義俠」到「武俠」

聲音導航:

 

202108phn022_01
玉麒麟盧俊義、呼保義宋江、智多星吳用雕塑,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羅貫中紀念館水滸園忠義堂展品(圖片提供:俄國慶/FOTOE)
202108phn022_01

自《三俠五義》以後,俠客的形象由負面逆轉為正面。在現代語彙系統中皆被推崇、揄揚的字眼,自是饒具意義的。「義氣」已經被等同於「正義」,成為俠客的精神和行事的最高準則。儘管從見南山人的《金釧緣》開始,林紓的〈傅眉史〉繼之,以被標目為「武俠」的小說,重新開啟俠客敍事的新階段,但俠客形象大抵已算定型,至多不過有些「小德出入」,多增添些許文人詩酒風流的特性而已,大原則「正義」是絕對不能悖離的。

   

晚清至民國期間,賡續《三俠五義》的說部頗為流行,《小五義》、《續小五義》的續書,甚至高達十數種;而《仙俠五花劍》、《七劍十三俠》的風行,更有推波助瀾之效。於是,武俠小說就堂堂問世,影響了一甲子的廣大讀者。

 

一般認定的「武俠小說」,是1923年平江不肖生所撰寫的《江湖奇俠傳》為嚆矢,其後以還珠樓主、王度廬、白羽、鄭證因、朱貞木為代表的武俠小說,被名之為「舊派」;而1949年武俠重鎮自大陸移轉到香港、台灣,梁羽生、金庸、古龍、司馬翎、臥龍生等數百位名家,則被視為「新派」,在華人世界引起廣泛矚目。同時憑藉着多媒體,如電影、電視劇、廣播劇、漫畫、動畫、遊戲電玩的推廣,俠客以及其展現出來的「俠客精神」,早已滲透入整個中華文化圈之中,形成了中國獨樹一幟的文化特色。武俠小說被譽為「中華文化的教科書」,標識着一個武俠時代的來臨。其中金庸小說被翻譯成十數種外國語言,不僅為海外華人所喜愛,也吸引了不少外國的讀者;李小龍的「功夫電影」,更成為歐美動作片所取法的標竿。中國的游俠文化,無遠弗屆,至此漪歟盛哉,蔚為大觀。

202108phw015
武俠小說作家,左為「舊派」的平江不肖生與右為「新派」古龍(圖片提供:林保淳)
202108phw015
202108phn023_01
李小龍蠟像,北京杜莎夫人蠟像館展品(圖片提供:尤亞輝/FOTOE)
202108phn023_01

縱觀民國以來的「武俠」,儘管梁羽生等人始終認為「俠」遠較「武」來得重要,但實際上,卻是以「武」彰顯出其類型特色。「武」字一詞四義,包括了武士、武勇(俠)、武器、武藝(武),在武俠小說中成為舉足輕重的元素,並為其文學及趣味多添了幾分曲折迂迴的波瀾和色彩,成為備受讀者歡迎的通俗說部,更成為宏揚俠義精神的最佳媒介,在整體社會造成深遠且廣泛的影響。

202108phw016
1972年《猛龍過江》電影海報(圖片提供:林保淳)
202108phw016

從歷史上的俠客形象轉變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晰發現幾個現象,一是俠客本是歷史上實際存在,且活躍在社會舞台上的真實人物,每個時代都有一群被稱為「俠」的人物;二是每個時代對俠的定義,都隨着不同時代的觀念介入而有所不同,且各有特色;三是因此對俠客的評價也大相徑庭,但其趨向則是逐漸由負轉正;四是中國主流思想、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正義觀,在最終的俠客形象中佔了主導位置,且不能移易或改變;五是在整個俠的形象轉變過程中,文學作品的影響力是絕對不容忽視。

 

不過,無論如何,文學作品是具有理想的,俠客敍事也有其一定的虛構性質,絕不能將其與現實社會等同為一。武俠小說虛構出一個從現實模擬而來的「江湖世界」,這是想像的一個空間。在這空間中,有許多事實上與現實悖反的描述,比方說,從司馬遷就開始質疑的人間是否真的有所謂的「正義」?即使我們真的相信「正義」是存在,它真的就一定會如俠客敍事作品中,一般永遠都能戰勝「邪惡」嗎?在社會上飽經挫折、看慣人間百態的人,總能輕易以現實的例證,戳破其虛構之處,「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然則,此一虛構的文本,究竟又讀之何益?

   

基本上,俠客敍事(包括武俠小說)當然是不足憑信,其中有太多理想寓託的成分,但是,我們卻不能忽略儘管不足憑信,卻也具有「可能性」,或許、萬一「正義」真的可能戰勝「邪惡」呢?這就足以帶引我們去相信,去希望世間或許真的是有「正義」,且「正義」必將戰勝「邪惡」這回事,而這一希望,這一信念,將使我們願意效法書中的俠客,盡一己之力去圓成這一希望。只要你願意相信有,則無論現實中有或沒有,最後必將擁有。這就是武俠小說,正是俠客精神的現代意義。

作者:
上載日期:
2024年01月0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