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如何品味武夷茶?

30003phn001_01
品嘗武夷茶(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30003phn001_01

武夷山,北拒寒流,南迎暖風,氣候溫和濕潤,雲纏霧繞,最宜武夷岩茶的生長。武夷岩茶獨具「花香岩韻」的特色,品質極佳。千百年來,經歷代茶農的選育培植,其品種繁豐。武夷岩茶繁盛期所出現的「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叢,名聞遐邇。其傳說神奇,佳話連篇,為人代代傳頌。經悠久歷史的時間磨洗,目前武夷茶最著名的品種有大紅袍、肉桂、水仙、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黃觀音、矮腳烏龍等等,它們不僅品質好,製作工藝精湛,還遠銷海內外。「大紅袍」享有「武夷茶王」之稱,其香氣濃鬱,味醇回甘,獨具「岩韻」之美。

bulb

四大名叢

武夷名叢是福建武夷山選育成的茶樹優良單株的總稱。武夷四大名叢有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產於武夷茶區。武夷山產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已負盛譽。

30003ph053
武夷山御茶園一隅
30003ph053

武夷岩茶的製作工藝精緻、細膩,主要有採青、萎凋、做青、炒青、揉撚、烘焙、揀剔等多道工序:

  • 採摘:採摘的時間要恰到好處,茶葉過嫩,茶葉太老,都製不成珍品,只有把握好採摘的準確時間,才能製作出色、香、味俱佳的上品好茶。
  • 萎凋:有日光萎凋和加溫萎凋,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礎。
  • 做青:做青難度大,工藝精巧,是形成武夷岩茶「三紅七綠」、「綠葉紅鑲邊」和色香味俱全的關鍵環節。
  • 炒青與揉撚:主要是做青後,鞏固其品質並把香氣加以純化。
  • 烘焙與揀剔:先是「走水焙」,揀剔後再加焙純火。這程式對新茶的耐泡度、醇和度、熟化香氣、增進湯色十分關鍵,技術難度高,對岩茶品質優劣影響重大。
30003ph055
武夷製茶工藝
30003ph055

武夷山人除善於種茶、製茶外,還善於研究武夷茶的泡飲工藝。他們遠在過去傳統的煮茶、鬥茶、鑑茶的基礎上,把品茶、觀景和賞藝上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藝」,它出之有典,含之有物,深受賓客讚賞,共三九二十七道:恭請上座、焚香靜氣、絲竹和鳴、葉嘉酬賓、活煮山泉、孟臣沫霖、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浴、玉液回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鑑賞三色、喜聞幽香、初品奇茗、再斟蘭芷、品啜甘露、三斟石乳、領略岩韻、敬獻茶點、自斟漫飲、欣賞歌舞、游龍戲水、盡杯謝茶。

30003ph056
武夷泡茶工藝
30003ph056

喊山是一種古老的祭茶風俗,用以祈求神靈保佑茶事順利、茶產豐收。元代,武夷岩茶被朝廷封為貢品,並在武夷山四曲溪畔南邊「御茶園」,把喊山風俗規範成為御茶園的祭祀形式。元明時代,武夷山「喊山」祭俗極為重要,當年官方特地在御茶園後山建有「喊山台」,「台高五尺,方一丈六尺」,台上建有亭,周圍立有欄杆,並種植花木。每當驚蟄之日,在喊山台舉行祭祀活動,供有三牲、酒饌、點香燃燭,頂禮膜拜,宣讀祭文,以祈求茶事興旺。喊山風俗在武夷山御茶園沿襲了二百多年,成為武夷山典型的茶俗。至於鬥茶,也稱「茗戰」,始於五代、盛於宋元。它既比試茶質的優次,也是比試烹茶技藝高低的一種藝術活動。鬥茶,對茶葉、水質、茶具的優次都十分講究。唐代范仲淹寫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是武夷山當時鬥茶盛極的證明,對研究武夷山茶文化有很大的價值,也說明在唐代武夷山已開創鬥茶活動了。宋代,武夷山的鬥茶活動非常盛行,每年春茶採製後,都會舉行鬥茶,鬥出極品茶,用以作為貢品,同時也鬥出經驗,互相交流經驗以提升貢茶的品質和產量。蘇東坡的「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說明當時鬥茶是選送官茶的一種方法,廣被採用。

 

在千百年來,中外名人筆下描述武夷茶的詩文,燦若星辰。遠自唐宋元明清,直至現當代的無數名人以至海外賓客、詩人,都留下眾多有關武夷茶的詩詞文賦。如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蘇東坡、朱熹,元代的趙孟頫,清代的鄭板橋,當代的郭沫若、趙樸初、莫言,美國的溫黛珍、英國的愛德華‧揚、英國的拜倫等,不勝枚舉。宋代以《岳陽樓記》名聞天下的范仲淹詩云:「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讚頌歷史悠久的武夷奇茗,早已名冠天下。當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者莫言的詩作:「武夷形勝地、茶葉堪稱王。一襲大紅袍,千里聞異香。」讚美武夷山的大紅袍是香聞千里的茶王。美國的溫黛珍則詩讚:「水簾洞下伴長吟,情滿山川詩滿心,香茗一杯神已蕩,醉人猶有異鄉音。」極寫武夷茗茶異香醉人,具有令人心怡神暢,鄉音繚繞的審美效應。

30003ph057
宋代范仲淹詠茶詩
30003ph057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01月0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