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武夷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原因

30003ph001
武夷山大王峰
30003ph001

武夷山,集歷史文化、名勝遺跡、山水美景、自然生態於一爐,是中國一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全球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武夷山位於中國東南、福建的西北部。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武夷山文化遺產是多元的,其歷史是悠久的。早在四千多年前,武夷山先民就在這裏創造了「閩越族」文化,在丹崖壁上遺存的「架壑船棺」,距今已有近四千年之久。二千年前的西漢閩越王城,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稱為:「消失文明的歷史見證」;八百年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繼孔子之後,在武夷山創立的新儒學體系──朱子理學,使武夷山成為中國繼泰山之後的又一座思想文化名山。「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這是中國著名學者蔡尚思對武夷山文化在中國古文化中佔重要地位的歷史評價。武夷山的摩崖題刻文化、儒釋道三教同山文化、飲譽中外的茶文化,均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同時,武夷山還保留着豐富多彩的地域民俗文化,展示了多元發展的風貌。歸納起來,武夷山擁有以下七大文化遺產:四千年架壑船棺文化、二千年閩越漢城文化、八百年朱子理學文化、多元的摩崖題刻文化、世界的武夷岩茶文化、儒釋道三教同山文化、獨特的武夷民俗文化。

bulb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遺產是一項由聯合國支持、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世界遺產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和複合遺產三大類。

bulb

全球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

人與生物圈計劃(簡稱MAB)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部門,於1971年發起的一項政府間跨學科的大型綜合性的研究計劃,而生物圈保護區是MAB的核心部分,具有保護、可持續發展、提供科研教學、培訓、監測基地等多種功能。中國於1972年參加此計劃,一直是「人與生物圈國際協調理事會」的理事國,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中國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的有二十多個自然保護區,包括臥龍、鼎湖山、長白山、梵淨山、武夷山、神農架、錫林郭勒、柏格達峰和鹽城等。

bulb

「架壑船棺」

在武夷山的大藏峰、白雲岩、大王峰等處,迄今尚遺存有架壑船棺與虹橋板等古物。所謂「架壑船棺」是古時聚居在武夷山一帶古越族人葬俗的遺物,一種外形奇特的棺柩。船棺外形分兩類:一類為兩頭翹起如船形,一類方形其狀如盒,俗稱「函」。所謂「虹橋板」,也就是用來支架船棺或架設棧道的木板。

30003ph002
武夷山大藏峰的金雞洞懸棺遺存
30003ph002

古閩越人的船棺

武夷山先民是古閩越族人。閩越人善游泳、能舟楫、精漁獵。他們把棺木做成船形,並命名為船棺、仙舟,說明他們與水和生存工具舟楫,有着密切的關係。在武夷山雄秀峻拔的丹崖間懸掛着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早在1,400年前的南朝,奉使入閩的文字學家顧野王,在稱頌武夷山「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同時,就有武夷山「半岩有懸棺」的文字記載。武夷山的懸棺分布很廣,據《武夷山志》記載,除「大王峰升真洞外,大小藏峰、鼓子峰、金雞洞諸處皆有之。」1973年9月,由山北觀音岩頂取下的船棺,經文物考古部門鑑定,確定其材質為楠木,並把它定為「武夷山船棺1號」。據鑑定,武夷山1號船棺殘長為3.54米,寬0.54米,高0.78米。經北京大學「碳-14測年」,為距今年代3,840±90年,樹輪校正為4,198年。由此可以確定武夷山的懸棺,已有四千年的悠久歷史。懸棺葬俗在中國流傳很廣,在國外如印尼也流傳着這種葬俗,但以武夷山的架壑船棺歷史最悠久,形制最古樸,最具代表性。武夷山被學術界認定為中外懸棺葬俗的發祥地。架壑船棺是武夷山中最具傳奇色彩的古代文化遺產。

30003ph003
武夷山小藏峰上的虹橋板
30003ph003

朱子理學發源地

「在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這是著名學者錢穆先生對朱熹的評價。朱熹是中國古代繼孔子之後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他集孔子之後歷代學術思想之大成,形成了新儒學的思想體系,統稱為朱子理學。朱熹在武夷山為學、研讀著述,講學前後近六十年,著作七十多部。他所涉及的範圍甚廣,對諸子百家、孔孟典籍、程朱理學、佛老禪道、天文地理、詩書六經,無不探研;他的視野極其開闊,理氣心性論、宇宙論、格物致知論、聖人難為論、天理人欲論、道心人心論,及至禪學、經學、史學、文學都有著述。他的主要著作有《四書集註》、《詩集傳》、《楚辭集註》、《太極圖說解》、《資治通鑑綱目》等。其中朱熹傾其半生精力對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作註的巨著《四書集註》,被元代皇帝詔令為國家科考的主課,明、清兩朝仍承繼之,直到廢除科考為止。

 

朱子理學在武夷山形成,與武夷山的人文地理因素密不可分。武夷山理學應首推北宋的楊時、游酢。他們在被譽為「程門立雪」拜師求學之後到武夷山,與寓居武夷山理學家胡安國,以及胡寧、胡寅、胡宏等名賢切磋學問,研討理學。他們的著作甚豐,楊時著有《四書解義》等多部著作。胡安國的《春秋傳》被宋高宗等欽定為科舉範本。而游酢晚年則在武夷山的水雲寮讀書著作,傳播理學,終老於斯。在武夷山隱居的還有崇安籍的理學家劉子翬、劉勉之和胡憲。朱熹的父親去世後,把朱熹託孤給他們教養。武夷山理學人文環境,為朱子理學的形成,營造了濃鬱的社會環境氛圍。外因在朱熹的心中起了重大的作用。朱熹從小追隨劉子翬在五夫、武夷山讀書受教、苦讀經書、潛研二程理學、接受劉子翬、胡憲等理學家的言傳身教,為以後集理學之大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bulb

「程門立雪」

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比喻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成語出自《宋史‧楊時傳》:「至是,楊時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30003ph004
朱熹創立的武夷精舍
30003ph004

西漢閩越王城

在武夷山南麓的興田鎮,靜臥着一座已沉睡二千多年,而保存完整的古城遺址,它就是西漢閩越王城的所在地。據明代《建陽縣志》載:「閩王城,在崇文里,地名城村,周圍有土堆如城。其中平坦,故老相傳為王殿基。外有水田環繞,乃舊城壕,按舊志王審知築城建寨於此。」西漢閩越王城的創建地址經過精心的選擇。古漢城遺址,跨越三座連綿山丘,依山巒起伏之勢築成,西高東低,逶迤而下,氣勢恢宏,錯落有致,城垣建築,就地取材,用版築夯土夾雜瓦石築成,十分堅固。西南的烏龜山,有夯土台基遺跡,乃控制全城的制高點,設有烽火台,傳遞敵情信息。城的西北高台是「瞭望台」遺跡。城的東、北兩面憑借崇陽溪,提供天然防衞,像條天然的護城河。古漢城不僅依山傍水,形勢險要,選址精到而布局十分完整和合理。

30003ph006
古漢城遺址
30003ph006

閩越國是福建歷史上出現時間最早、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政權。閩越族是福建土生土長的民族。閩越族既保持福建遠古的文化,地方的風俗、宗教信仰,又吸收中原的一些先進文化,創造了獨具福建特色的地方古文化。就建築文化來說,閩越王城既繼承本土的傳統建築特點,又吸取中原先進的漢代建築風格。這種大型宮殿建築群,在全國各地漢代城址中,屬於首例,而建築用材的講究,瓦當文字和紋飾的茂美和多樣,更屬難得。從出土的品類繁富、品種眾多的鐡器、陶器、酒器、青銅器、大麻、亞麻、絲綢、棉布等紡織品,以及龍紋鏡、鳥紋鐘、傘柄、蓋弓帽、裝飾品等生活用品,可以看出西漢時期閩越族的農耕文明、陶器文化、酒文化、青銅文化、服飾文化以及「飯稻羮魚」的飲食文化十分發達,而且獨具閩越族「水行山處」的地域特色。

30003ph005
閩越漢城東城門遺址
30003ph005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01月0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