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30021phn001_01
30021phn001_01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流傳於中國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維吾爾木卡姆源於維吾爾人的社會生活,是維吾爾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是用獨特形式反映維吾爾人生活習俗和精神風貌的「百科全書」,體現並傳承着民族傳統文化,是新疆維吾爾樂舞藝術的最高體現。2005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載歌載舞,就是維吾爾木卡姆最重要的特色。維吾爾木卡姆舞蹈技巧豐富多樣,集體舞的隊形組合、步伐步態,雙人舞中的搖肩動頸、閃轉騰挪,單人獨舞中的叼花、頂碗、模擬動物等,形態各異,變化層出不窮。

 

維吾爾木卡姆音樂上的特徵是多種律制、調式、節奏、節拍並存,曲式龐大,結構複雜。其中既有板式變化,又有曲牌聯綴,顯現出與中原音樂文化的密切聯繫。樂隊組合的多種形式,體現在新疆各地的木卡姆藝術中,既有弓絃樂器主奏,也有彈撥樂器主奏,更衍生出吹奏樂器主奏的多種樂隊樣式。主奏樂器薩它爾、艾捷克、彈布林、都它爾等,形制奇譎,裝飾細膩,音響迷人,極具地方和民族特色。樂器的演奏技巧,吟抹彈挑,繁音急節,加上技藝高超的藝人們的刻意變奏加花,產生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在維吾爾族民間,各種木卡姆的表演場合首推形形色色的麥西熱甫。「麥西熱甫」一詞源自阿拉伯語,原意為「聚會」、「場所」,現在維吾爾族民間專門用來稱謂群眾的娛樂聚會。

 

流傳於新疆各地的維吾爾木卡姆多元一體,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地方的差異性,形成了不同的樣式。根據流傳地不同和形態的差異,可分為《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四個地方版本。

 

《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木卡姆的主要代表,流傳於新疆南部的喀什、和田、阿克蘇地區和新疆北部的伊犁地區。

 

《刀郎木卡姆》主要流傳在「刀郎地區」,即塔里木盆地西、北緣的葉爾羌河至塔里木河兩岸,以喀什地區的麥蓋提縣、巴楚縣和阿克蘇地區的阿瓦提縣為中心。

 

《吐魯番木卡姆》主要流傳在新疆東部吐魯番地區的吐魯番市、鄯善縣和托克遜縣。

 

《哈密木卡姆》主要流傳在地處新疆東大門的哈密地區的哈密市和伊吾縣。

 

自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獲列入「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分別確認、命名了國家、省、地州和縣四級代表傳承人,總數達二百餘人。各級政府對木卡姆傳承人都給予定量資助和生活補助,緩解其困難,幫助他們演出、教學和傳承活動。國家和自治區兩級政府以及各地、縣財政投入用於木卡姆傳承保護經費已累計3,450餘萬元。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12月1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