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0214phn001_01
上海黃浦江風景(圖片提供:劉朔/FOTOE)
0214phn001_01

上海,別稱滬,簡稱申。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春申君黃歇的封地,相傳他疏浚了黃浦江,因此,黃浦江又名黃歇浦或春申江。漢代起,上海就有鑄錢、冶鐵、煮鹽業。南宋咸淳三年(1276年),設上海鎮,屬華亭縣管轄,當時已是桅檣林立的商港。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始設上海縣,1927年設上海特別市,1930年改稱上海市。明代中期,棉紡織與航運同為上海經濟支柱。1649年設立江海關,在那裏聚集的船舶有些時候多達三千多艘。清乾嘉年間,上海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清代的「分巡蘇松太兵備道」(官員)因兼管海關,便駐在上海,亦稱「上海道」。

0214ph001
圓形的上海縣城圖
0214ph001

老城廂濱臨黃浦江,現在屬於黃浦區的範圍。環形的中華路和人民路,是上海縣城牆原址,現存大境閣下三十餘米的一段城牆,是在1553年時為抵禦倭寇而建,周長4.5公里,在1914年拆除之前闢有10座城門,現今僅存的地名有「老西門」、「小東門」等。老城廂內道路縱橫交錯、繁華密雜,方濱路與河南南路成十字形貫通東西南北,東門外的十六舖一帶曾經是上海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商貿繁盛。城內的歷史遺跡有:豫園、城隍廟、九間樓、大境閣、文廟等等,是中外遊客首選的旅遊勝地。

0214ph002
清末小東門
0214ph002

城隍廟又稱邑廟,建於明代初年,1926年重修,是正一派道觀,包括豫園在內,總面積有一萬多平方米。豫園由明代嘉靖年間的布政使潘允端所建,是典型的江南園林。清朝時,城隍「出巡」是一般市民的盛大節日,有詩詠道:「家家都有藍呢轎,個個爭穿紅縐裙,妝出新年新氣象,燒香邑廟去紛紛。」今天,城隍廟又稱豫園商城,是極繁盛的商業旅遊區。區內鱗次櫛比的古典建築金碧輝煌、巍峨壯觀。在「上海老街」上,茶樓酒肆、土產百貨、古玩字畫無所不有。「白相老城隍廟」是上海市民的熱點。

bulb

鱗次櫛比

形容排列緊密,依次序接連不斷。

bulb

白相

遊戲玩耍。(蘇淅方言)

0214ph003
老城隍廟門外
0214ph003

明代禮部尚書徐光啟的故居在老城廂內的九間樓。他曾從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處學習西方科學知識,翻譯過《幾何原本》,並著有《農政全書》。1608年,徐光啟邀請耶穌會士郭居靜來滬傳教,開始了上海最早期的傳教活動。1844年,耶穌會重返上海後,在徐家匯建立修道院、徐匯公學、藏書樓、天文台、育嬰堂、土山灣孤兒院、震旦大學等慈善教育機構,逐步形成了一個方圓十數里的天主教中心。其中土山灣孤兒院培養出不少技工和藝術人才。而他們在1887年創辦的《聖心報》,則是中國第一張白話文報紙。

 

1853年9月7日,由閩粵人組成的小刀會突然起事,縣令袁祖德被殺,上海道吳健彰逃走。佔領縣城後,小刀會眾推舉廣東香山人劉麗川為「大明國統理政教招討大元帥」,後改稱「太平天國統理政教招討大元帥」,設指揮部於豫園點春堂。可惜,由於清軍封鎖,以及太平天國當局的漠視,小刀會始終只是孤軍奮戰,未能與太平軍聯絡上。清軍圍城一年半後,1855年2月7日,城內彈盡糧絕,小刀會棄城,他們行至虹橋時被重重圍困,劉麗川壯烈犧牲,僅有少量部眾在突出重圍後加入了太平軍。

0214ph004
守衞縣城的小刀會眾
0214ph004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11月0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