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避暑山莊的山川和平原

20124ph023
承德避暑山莊的山區
20124ph023

澄湖以北,從西部山麓開始向東,是一大片平原區。這一片地方也分三部分。中部為萬樹園,這裏生長着數百年的古榆、古柳、古槐等名貴古樹。樹種繁多,枝葉茂密,飛雉、野兔、鹿等經常來此嬉戲,是步行圍獵的好場所。北部為寺廟建築。東部原有三組大型建築──春好軒、永佑寺、澄觀齋,其中澄觀齋僅剩基址,春好軒及永佑寺近年復修。平原區西部為試馬埭,綠草如茵。還有以文津閣為主的大型建築組群。

 

平原區萬樹園相當於中國北部的蒙古草原,這裏芳草萋萋,古樹參天。清代有28個蒙古包散置其間,是清帝舉行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康熙、乾隆、嘉慶時期曾多次在這裏會見和宴請少數民族王公貴族和外國使節。在萬樹園西南部立有石碑一塊,乾隆欽題「試馬埭」。這裏是清代皇帝每年赴木蘭圍場舉行「秋獮大典」之前,精選良馬的地方。試馬埭的馳馬道,是按照蒙古草原風貌和西北少數民族的習俗開闢的。每年有北京御馬圈選定參加北巡的御馬,從蒙古各旗選送的良馬,還有蒙古台吉(舊時蒙古王公的爵位名號)敬獻的駿馬,均在此試騎。隨圍的王子和蒙古諸王公在此試馬和射箭。此外,皇帝還在這裏舉行馬術表演,摔跤比賽等娛樂活動。

20124phn007_01
試馬埭景區(圖片提供:杜雪琼/FOTOE)
20124phn007_01

萬樹園東南宮牆匾有一組園中之園建築。南有門殿三間,二門為垂花門。周圍粉牆環繞,牆體上設雜錦窗,外表樸素無華。院內遍植牡丹、海棠,是清帝的御花園。主殿五間,名為「春好軒」,左右各有配殿三間,用曲形圍廊相連。院內有重簷八角捲棚攢尖頂小亭,名為「巢翠」。

 

永佑寺位於萬樹園東側,建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避暑山莊內九處寺廟中最大的一處。它坐北朝南,延中軸線依次排列:山門、牌坊、天王殿、正殿、後殿、舍利塔、御容樓等建築。原正殿供奉彌勒、三世佛、八大菩薩和無量壽佛。御容樓是專門供奉清代已故皇帝畫像的地方。康熙皇帝去世以後,他的畫像即供奉在此樓上,乾隆皇帝到山莊的第一項活動,就是到這裏祭拜。後來雍正和乾隆的畫像也供奉於此。現永佑寺除舍利塔和四通石碑外,其餘均為基址。永佑寺舍利塔是仿南京報恩寺塔和杭州六和塔而建,歷時十年才建成。塔的形式為八角九層,塔身多選用石料,斗拱採用琉璃飾件。塔高65米,包括基座、塔廊、樓閣、寶頂四部分。塔廊由立柱24根組成,即是舍利塔的裝飾,亦具有為高大建築加固的作用。樓閣九層,每層均設佛壇,供奉佛像。塔內原有大量精美的壁畫,每層都有乾隆皇帝欽題的匾額,分別為:初禪精進、二諦超宗、三乘臻上、四花寶積、五智會因、六通普覺、七果圓成、八部護持、九天香界。舍利塔是避暑山莊平原區保存較完整的建築物,也是園景區輪廓線最清晰,層次最高的一組建築。永佑寺內四通石碑的碑文分別為「永佑寺碑文」、「永佑寺舍利塔記」、「避暑山莊後續」、「避暑山莊百韻詩」。

20124ph033
永佑寺的舍利塔
20124ph033

文津閣坐落在避暑山莊西北部南山積雪腳下。建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仿寧波天一閣而建。文津閣的「津」是水的渡口的意思,文津就是文化的渡口,要獲得文化知識必須來此問津。文津閣是清代皇家藏書樓,原藏有《古今圖書集成》一套和《四庫全書》一套。《四庫全書》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完成,歷時十年。全書分「經、史、子、集」四大部分,故稱「四庫」,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也是世界罕見的巨著。該書完成後共抄寫七部,分別藏於北京故宮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瀋陽故宮文溯閣、避暑山莊文津閣、揚州文瀾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匯閣。避暑山莊文津閣建在虎皮牆環繞的院落中心,坐北朝南,外觀兩層,實為三層,中間為夾層,主要為收藏書籍。閣前假山堆疊,水池清澈,既可美化院落,還可防火。如果在陽光普照的日子,站在水池對岸的平台上的古松旁,就會看到池中有仿似一彎新月,時隱時見的景象,形成了「日月同輝」的奇觀。這是造園工匠在堆砌假山時,巧妙地利用光的折射原理,使假山石洞的透光折射於池水中,形成了這奇特現象。

 

避暑山莊的西部和北部,是一片層巒疊嶂、溝壑縱橫的山地,是園景區的山區。山區佔山莊總面積的五分之四,高大雄渾的山峰如天然的屏障遮擋了西北寒風的侵襲,是調節避暑山莊氣候的主要因素。山區主要由四條天然峽谷組成。由南至北依次為榛子峪、松林峪、梨樹峪、松雲峽。在四條峽谷的兩側,依山就勢修建了許多風格各異的亭、閣、軒、齋和庵、觀、寺等共五十多組建築。這些建築組群之間互為借景,使得山區的風景線綿延不絕。避暑山莊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又通過山區的幾個制高的建築,與外八廟建築形成空間的聯繫,也與十公里以外的大黑山等自然的山巒遙相呼應,從而形成人工、自然緊密結合,借景、襯景、對景等多種園林設計手段綜合運用的最佳效果。

 

出正宮下「玉麟坡」,沿大石條御路西行,便是山區最南端的山谷──榛子峪,榛子峪中松林遍谷,間或有榛叢、櫟樹,其中不乏有歷經百年的參天大樹。夏季之時,走入峪中彷彿到了涼爽的初秋,習習涼風經這裏送向湖區。到了秋季,各種植物或金黃或火紅,五顏六色,層巒疊嶂,霎是好看。

 

榛子峪西口面南有一組建築,是康熙為其母后修建,名為「松鶴清樾」。這組建築是一組嚴整的四合院,院北有殿五間為「靜餘軒」,前後有迴廊相通。院內栽滿名貴花草,奇異的香味吸引許多白鶴、灰鶴前來玩耍,花香與鶴鳴構成人間仙境,這組建築既有一代君主康熙皇帝對母后孝敬的仁愛之心,也有康熙皇帝希望母后松鶴延年之意。在松鶴清樾之西,有一組建築為風泉清聽,北面有殿五間,名為「秋澄齋」。這裏幽深安靜,溪泉流淌,樹密草深,環境十分優美。每當清風順谷而下,流水之聲更加悅耳。這裏是康熙皇帝到松鶴清樾向皇太后請安時休息的地方。

 

松雲峽是避暑山莊山區最北面的一條峽谷,峽谷內古松參天,遮天蔽日。順峽谷西行可直達西北門。松雲峽內,蒼松翠柏之間,修建二十多組園林建築,是山區內古松最多,建築最多的一條峽谷。水月庵在松雲峽西邊的山麓上,為東向寺廟。在庵門前的小路上有一座石牌坊,上有乾隆題匾額「光涵上下」、「圓中徹邊」,庵門有石刻「水月庵」三字。院內有大殿三間,中間懸掛匾額「普陀善現」,內供水月大士塑像。水月是菩薩名,「庵」是佛教名字,指修行者所居的茅屋。正殿之後有「山心精舍」殿,是當年清帝來廟瞻禮時休息的地方。

 

松雲峽中部南山上,四周林木參天,野花遍野,山崖上坐落一處寺廟為「旃檀林」。旃檀林有主殿三間,懸掛乾隆題額「眾香勝處」,內供釋迦牟尼和十六羅漢像。殿旁原有書屋為「天籟書屋」。乾隆嘉慶兩帝常來此,在禮佛之餘吟詩讀書。此處寺廟是由殿、屋、軒、假山、松林等組成的深山寺廟園林,景色優美,氣候宜人,令人流連忘返。

 

在松雲峽南的一條山溝裏,有一組小形園林建築,正殿匾額為「含青齋」,因含青齋處於深山密林之中,氣候分外涼爽。含青齋南行不遠的半山腰上,有一八角形亭子門殿,用亭子做門殿是極少見的。門殿銜接的是一段爬山廊通向的三間主殿「碧靜堂」。堂左為「松鶴間樓」,堂右為「靜賞室」,堂前跨溪流建一高閣「淨練西樓」。樓建於澗上,山間水流潺潺,樓又架空而起,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表現了高超的園林設計思想和建造技巧。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9月2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