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徽州文化有哪些特色?

1216phn002_01
宏村承志堂天井木雕(圖片提供:邵風雷/FOTOE)
1216phn002_01

徽州文化勃興於南宋以後,繁榮於明清時期,這種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特質。徽州文化的重要創造者為大批的徽州商人,他們由於遠遊四方的經歷,對各地的文化結晶相容並蓄,從而豐富和促進了徽州文化各個領域的發展,如新安畫派、新安醫學、徽劇、徽菜等,都成了徽州別樹一幟的本土文化。這些都可以從皖南的徽商社會和人事生活中一一體現出來。

bulb

新安醫學、徽劇、徽菜

新安喉科在新安醫學中堪稱一絕,其奠基人為歙縣商人鄭于豐、鄭于藩兄弟,他們經商時結識了福建喉科名醫黃明生,並學得其醫術,回徽州後潛心研習,終發展成名噪一時的新安喉科。徽劇是明清時期在徽州形成的一個地方劇種,徽商甚至會成立自己的「家班」,在設宴招待賓客時演出。清乾隆皇帝巡視江南時,徽商用自己的戲班為皇帝演出,從而為日後徽班進京,進而演變成京劇打下了基礎。徽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崛起於晚清。徽菜以黃山特有的野味為主要材料,像山雞、野鴨、石雞、甲魚、鞭筍、香菇、石耳等,並擅長以燒、燉、蒸等方法炮製食物,故特別原汁原味,名菜如「醃鮮桂魚」、「清蒸石雞」、「香菇板栗」等。

徽州歷史上非常重視教育,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可以聽到琅琅的讀書聲。徽人大多是因避亂而從中原地區遷居的士族,他們以耕種經商為業,卻視讀書作官為人生奮鬥的終極目標。像明代歙商汪海要兒子學經,希望他像叔父一樣入太學,為的是光宗耀祖。因為他們是先讀書後經商,並把儒學倡導的行為規範作為經商理念,所以被稱為儒商。由於對文化有着一種不解的情結,使得他們在經商發財後,以強大的經濟支援家鄉的文化事業,由此培育了大批專家學者,進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後人也稱之為儒商文化。

 

中國近代文學家、徽人胡適,曾以「徽駱駝」來形容徽州商人不畏艱苦、勇於開拓的精神。徽州商人在經商之初,因缺少資本,往往是小商小販,從事長途販運。清代歙縣商人江遂志,兩次外出經商,雖歷盡艱難,卻虧本而歸,第三次外出經商時,已年逾五十,終於獲得成功,成為富甲一方的大鹽商。「徽駱駝」精神還表現在生活方面,他們自奉非常節儉,許多富商始終保持創業時的樸素,但對社會公益事業卻樂善好施,修橋補路,興辦學校是很多徽商的善舉。

1216ph006
木雕:送子經商
1216ph006

徽州人因生存環境所迫,突破中國傳統社會「重農抑商」的觀念,從經營「文房四寶」,以及木、竹、茶等土特產入手,走出深山,求利天下。這種思變的精神,使得他們勇於開拓,加上他們以儒學中的義、誠、信作為經商理念,終獲得極大成功,明代一些徽商擁有百萬巨資。徽商經營成功後,把巨額資產帶回家鄉建造精美豪華的住宅,甚至興建學校、祠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對輕商賤商的傳統觀念的反抗,同時也是他們要光宗耀祖,思戀家鄉的一種情感宣洩。

 

徽州商人大多有着先讀書後從商的經歷,而且對儒學有強烈的認同感,這種情感使得他們與那些先讀書後作官的人,有了一定的共同語言,形成了相互支援的感情基礎。西遞商人胡貫三與清朝軍機大臣曹振鏞結為兒女親家;大鹽商江春以布衣結交乾隆皇帝;徽商胡雪巖積極為清廷採辦軍火糧食,成為名揚海內的「紅頂商人」。這種官商互濟為徽州商人的經營活動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護。

1216ph007
木雕:官商交結圖
1216ph007

明清時期,徽州教育昌盛,書院、社學和私塾,共計超過五百所。除必修課外,他們亦重視修身養性,延請道德高尚者授道德課。西遞「桃李園」曾邀請一位忠君愛民的廉吏黃元治長期任教,這位被百姓稱為「青菜太守」的老師,把俸祿大部分捐贈求學困難的青年,晚年告老回鄉,田無一丘,房無一幢,只得在宗族祠堂裏借住。由於重視道德教育,使明、清兩朝在西遞村便有數百人進入仕途,更沒出現一個貪官污吏。

 

1268年前後,中國晉代詩人陶淵明的第三十代孫陶庚四,舉家由江西九江遷居黟縣,據《陶氏宗譜》記載,陶氏後裔遷居黟縣的原因是,「認定黟縣是其先祖筆下《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理想境界」。陶氏後裔遷居黟縣,在宗族祠堂裏懸掛大幅楹聯:「承先祖德,以交付兒孫不必田園金玉;讀聖賢書,即擔當宇宙何分韋布薦紳。」向後人昭示,要把先祖淡泊功名、關心民眾疾苦的崇高品德代代相傳。這種清廉文化的傳播為古徽州培育了大批忠君愛民的廉吏,像明代歙人汪貴在浙江任知縣期間,因替百姓伸張正義而惹怒權貴,結果被誣陷冤死,死後被發現其家庭生活非常清苦。

bulb

《桃花源記》

中國晉朝,在武陵有一捕魚人,正沿溪行時迷路,忽然眼前出現一片桃花林,夾岸盡是繁華繽紛,魚人大異。漁人繼續前行,想看看林中是何面貌,來到山中一小洞口,似透出光線,便捨船入洞。經過狹窄的洞穴,行了數十步,豁然開朗,眼前竟是一片良田屋舍,雞犬相聞的情景,男女衣着又如外人,卻過着怡然自得的生活。村人見到漁人都大驚,並問他從何而來,漁人一一回應。村民便殺雞設酒款待漁人,並對漁人說,因先世避秦時戰亂而來到此地,此後便不再外出,與世隔絕,更不知今是何世,漁人一一告知,眾人嘆息。數日後,漁人辭行。村人都叮囑漁人勿向外透露村中事。漁人得船而去,並沿路暗自留下標示記認。漁人離開桃源後,向太守說明所見,並沿着標記尋找入村之路,卻再也尋不到。後來也有人前往尋找桃花源,始終尋不着,甚至因此而病終。後世就再無人提及這個桃花源了。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9月1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