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麗江古城居民的生活寫照

20206phn007_01
麗江古城納西文化傳習館正在表演納西熱巴舞(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06phn007_01

麗江古城居民,現今納西族居多,但尋根問祖,又以漢族居多,他們的祖先很多是被納西同化或融於納西的漢人。納西族在遷徙、融合、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自己的民族宗教——東巴教。但由於麗江古城裏的納西族大多為被納西族同化的漢族後裔,並且由於明朝始木氏土司大力倡導漢文化,興建道觀寺廟,所以信東巴教的人不多。在今天的麗江古城,即使在年老的納西人中也很難找到對某一宗教的虔誠信奉者。甚麼宗教都容許存在,似乎這就是當今古城納西人的信仰。在小小的六平方公里內的古城,各種宗教建築林立,道觀寺院至今猶存,如文廟、懸天閣、大佛寺、普賢寺、淨蓮寺、文昌宮、皈依堂、玉龍神祠、白馬潭寺、昭慶寺等。還有一座傳教七十餘年的基督教堂。

20206ph016
玉龍雪山下的喇嘛寺
20206ph016

古城居民,一年當中幾乎每月都有節日:正月十五整個麗江壩的人會去由大佛寺曬佛廟會發展而成的「棒棒會」、二月八祭納西族守護神三朵、三月清明有「物資交流會」、四月有「立夏節」、五月端午、六月火把節、七月騾馬交易會及祭祖節、八月中秋、九月「國慶」興登高、十月以前有個「十月爪」上墳祭祖、十一月冬至、十二月除夕。古城民眾忙裏偷閒,養花賞花是男女老少皆喜歡的一種生活情趣。把自家庭院裝點似花園一般。只要某處有花展,都會閤家一同去賞花。

 

古代納西族人在農牧時代,一般以自織的麻、麻混火草、羊毛做衣料。男穿右衽短衣、長褲紮搒腿;女着短衣、長裙披羊皮。無論男女均腰束羊毛腰帶。在明代以前,男子頭綰二髻,旁髮削剃,稱做「三搭頭」。已婚婦女梳高髻,未婚女子剪髮齊眉。清代變化較大,特別在麗江古城,男子多穿棉布或黑錦緞做的長袍馬褂。婦女服飾在嘉慶時有過較大的改革:內穿花領襯衫,上穿寬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後幅及脛,外加氆氌坎肩,下穿長褲,腰繫百褶藍圍腰,腳穿船形繡花鞋。衣服顏色多為深藍、鴨蛋色、鐵灰色,納西民諺有:「納西適宜穿深藍(青)」。婦女服飾在領、袖、襟等處繡着花邊,樸素大方。已婚婦女在頭頂梳髮髻,戴圓形紗帽,帽前沿圍一塊青布,納西語稱「古朱」,未婚女子則將髮辮盤在腦後,戴布頭巾或黑絨小帽。1949年前後,城裏納西男子的衣着大多與漢人同,婦女仍保持了傳統服飾,唯一變化的是婦女喜戴青色「解放帽」,已婚婦女的圓形紗帽逐漸消失。改革開放後,隨着經濟發展,婦女的服飾在傳統服飾基礎上,在用料、形式、色彩上,綜合各地納西婦女服飾的優點特色,去掉寬腰寬袖長袍大褂,中袖外衣加各種色彩的坎肩,小巧玲瓏的羊皮,白色百褶長裙,繫黃色小圍腰,下穿繡褲腳的白色長褲。納西族服飾,經過各種時期的演變,如今既有鮮明時代氣息,又有傳統的風格,可謂鮮麗多姿、五彩繽紛。

20206ph017
納西族年青女性服飾
20206ph017

在古城集市上,賣菜賣肉的都是婦女,她們待客和藹熱情且善言詞,討價還價可稱分角必爭,能看出她們當家理財的精明能幹。古城婦女扮演社會角色之外,在家則孝順公婆、相夫教子,所有家務一身擔。她們懂得生活,善於生活。有個外地人如是說:「我一生最後悔的是多年在麗江工作而沒有娶一個納西姑娘作媳婦」。納西語對「娶媳婦」有一種稱謂叫「命含」,意為「買女子」,但出嫁方並無「命啟(賣女)」之說,甚至嫁妝往往超過聘禮許多。「姑娘」在納西人眼中是多麼矜貴。漢文獻中有載:「兩家男子動輒拔刀相向,婦人出,乃罷。」可見納西婦女的能幹與地位。白俄人顧彼德在《被遺忘的納西古王國》一書中對古城納西婦女的描述更精彩:店中只有男主人但不知價則要等女主婦。古城婦女有的會講多種語言,信息靈通,能左手進貨,右手出貨,或做牙子當「中介」。

bulb

牙子

舊時為買賣雙方撮合從中取得佣金的人(通常賣方為農民、漁民等小生產者,買方為收購商或消費者)。

20206ph018
老年婦女是婚禮中的上賓
20206ph018

麗江古城的飲食也獨具特色。「麗江粑粑鶴慶酒」長久流傳於茶馬古道上。麗江粑粑有三種:一叫「火鏟粑粑」,在鍋內烤成兩面微黃,又在灶洞中放有烤紅的火鏟或江邊扁圓石上烤熟,攜帶方便而久不變味變質。二叫「鍋盔」,先在鍋內把粑粑的一面烤黃,再翻蓋將另一面蒸熟。因其形如盔而叫「鍋盔」,亦是茶馬古道上在馬幫無面板的情況下,用一手掌一拳頭便可製作而流行。三叫「油炸粑粑」,分甜鹹兩種,鹹者放火煺。據當地人說,做此粑粑非要用麗江的水和面不可。古城居民的早餐基本都是粑粑和酥油茶。

20206phn006_01
麗江粑粑(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06phn006_01

古老的納西古樂,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中原漢族的洞經音樂和皇經音樂;一部分為納西的白沙細樂。中原音樂約於元明時期傳入納西族地區。白沙細樂則完全是納西族自創的樂曲,演奏這套樂曲的樂工,要着民族服裝,頭包頭帕,身穿長衫加羊皮褂,腰繫腰帶,富有濃厚的納西風味。由於演奏洞經音樂的樂工均為納西族,在長期的流傳、演奏過程中自然而然融入了自己民族的感情、氣質,糅進了納西音樂的風格,將中原音樂「納西化」而形成了現今中外聞名的納西古樂。

 

納西古樂的傳承是以師帶徒或父帶子的方式一代代相傳,用工尺譜記錄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教。學背工尺譜之時學奏一兩件樂器,後經參加談經演奏實踐,逐步熟練到能奏出自己的心聲之程度。

20206ph019
納西族民間有許多古樂隊自娛自樂
20206ph019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7月1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