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0307ph035
0307ph035

「厚德載物」出自《周易》,原文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即大地以其廣厚承載萬物、包容萬物,有才能的人亦應效法,以深厚仁慈的態度來愛護萬物。這種思想含有深刻的生態環保意識,對於中國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有着深遠的影響。

 

中國人強調「天人合一」,即順自然而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了保護生態資源,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提出了生態倫理思想,都殊途同歸於「天人合一」的生態模式。從先秦開始,由於中國人口逐年增長和統治者的貪得無厭,造成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思想家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不但認識到自然資源是人類的生存之本,同時也認識到這些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只有形成和諧、統一的天人關係,才是人類賴以持續生存和發展的理想境界。在這種思想影響下,歷代王朝和民間鄉里都頒布了有關生態環保的法令,制定了有關保護自然的各種鄉約、戒律,湧現出大批保護生態的歷史名人。孟嘗的合浦珠還,劉恂的以蟻除蟲,唐玄宗的禁珠玉錦繡敕,宋元明的以法治水,李光倡議的退田還湖等,皆是古人生態智慧的表現。當代的不少法律條文,如在育林期不得濫伐幼樹,草原要防止過度放牧等,都有中國古代哲學家的「取物以順時」、「取物不盡物」生態環保思想的痕跡。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喜愛水,道德高尚的人喜愛山。在古人看來,水是天地萬物之源,山是萬民所瞻仰的地方。它們不僅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物質財富,而且也能為人類提供賞心悅目的精神食糧,所以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文化傳統。這是其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表現。在選擇居所上,中國人推崇因地制宜、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綠化環境。從庭院的布局到庭院相依,從庭院模式到院園一體,中國人總是把庭院建築與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使人陶醉於大自然的情趣之中。在外出旅行上,中國人喜愛在自然的薰陶下提升自己的智慧和品德,傳承着遊山玩水、陶冶情操的文化傳統,出現了「山中宰相」陶弘景、「五柳先生」陶淵明、「詩仙」李白、旅行家徐霞客等智者、仁者。這種生態旅遊文化觀在工業化的今天,仍是旅遊者秉承的文化理念。

 

「綠色」意味着生命,是環保、健康、科學、文明的象徵。人類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總是把「發展」片面地理解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總值的增長。當前棘手的人口爆炸、水土失衡、生物瀕危、水質污染、大氣污染等生態問題皆源於這種錯誤的觀點。面對目前極其迫切的生態環保危機,人類渴望二十一世紀成為「綠色世紀」,科技文明可以逐步轉向「綠色文明」。在人類生活方式的轉變中,儒道互補的中國哲學所蘊含的生態智慧,有助於保護當今的生態環境,值得現代人借鑑。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11月0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