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科舉制度如何影響世界?

1102phn009_01
徵集自日本的《全唐文》(複製品)(圖片提供:左冬辰/FOTOE)
1102phn009_01

科舉考試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一種十分重要的選拔官員制度,它不問家世,不須舉薦,主要以考試成績決定取捨,體現了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原則,比世卿世祿制、察舉制更具有進步意義和積極作用。這一點在唐宋時期表現得尤為突出。通過科舉制度,擴大了選拔官員的範圍,改變了整體官員的結構,提高了官員的素質,選拔了大批出身寒微而才能傑出的統治人才。

 

科舉制度亦有助於化解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的穩定;同時,促成了社會各階層之間流動,從而激發了社會活力,促進社會進步。科舉還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推動了文化的普及。另外,正因為科舉制度體現了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所以東傳到了日本、朝鮮和越南,這三個國家模仿中國設立科舉制度,各有特色,時間長短也不一樣,但對於三國儒家文化的傳播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都有積極的作用。

 

日本的科舉

在八世紀初,日本引進唐朝的律令制度,開始實行與唐制大致相同的貢舉制度,由相當於唐朝吏部和禮部的式部省主持。十一世紀之後,隨着律令體制解體,科舉雖然在形式上仍然進行式部省試,但實質上已經完全異化。如應舉者只是由權貴人物推薦的「入分學生」,考試常常舉行於行幸、饗宴等遊興之際,所試內容不外是詩賦,參加考試者幾乎均無條件及第,科舉完全名存實亡,以致後世有人誤認為日本未實行過科舉制度。

 

朝鮮的科舉

科舉制度在朝鮮的影響比在日本要大得多,也長久得多。九世紀初,開始有新羅人入唐求學,並考上唐朝專為錄取外國士人而設立的賓貢進士,及第授官。唐至五代的賓貢及第者就有近百人,如金雲卿、崔致遠等。高麗光宗九年(公元958年),摹仿唐制,創立了高麗王朝的科舉制度,由禮部主持。其考試方法、及第授官與唐宋之制略同。1392年,朝鮮王朝取代了高麗王朝,仍繼續實行科舉制度,並有一些自己的特點,如設立謁聖試等。後來由於科舉產生了許多弊病,特別是由於日本入侵,導致朝鮮王朝於1894年廢除科舉。

1102phn010_01
約公元十七至十八世紀朝鮮的《上古結繩而治賦》。此卷徵集自韓國,卷頭書寫考生個人資訊及三代履歷,格式與中國科舉考生親供一致,並且模仿中國的彌封制,把考生試卷上寫有三代的紙張割掉,防止考官看到考生的資訊(圖片提供:左冬辰/FOTOE)
1102phn010_01

越南的科舉

漢唐時期,現在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區稱安南,屬於中國的郡縣。唐代時,安南與福建、黔府等地一樣,每年也舉行貢舉進士、明經考試,如姜公輔不但進士及第,而且官至宰相。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975年)越南獨立,一直到1075年越南才開始推行科舉制度,但到1193年的一百多年間,才舉行了四次科舉考試。科舉在越南出現興盛的氣象,是在1428年黎利稱帝之時,在此後的三百多年間,共開科129次,取士1936人,佔越南歷朝取士人數的三分之二。1802年,越南改由阮朝統治,仿清制,設立鄉試的資格考試  「核」,並使用八股文文體。1919年,越南科舉在中國科舉廢除14年後也被廢除了。

 

科舉傳入西方國家

中國的科舉制度對西方建立文官制度亦有重要影響。十六世紀以後,許多來華的歐洲傳教士,紛紛將中國的科舉制度介紹到西方,如耶穌會士金尼閣的《基督教遠征中國史》、葡萄牙人曾德昭的《分成三個部分的中國史》和法國耶穌會士杜‧荷爾德的《中國紀實》等著作,都詳細介紹了中國的科舉制度,並大加讚揚。法國的經濟學家魁奈也認為公開競爭的中國科舉考試制度是一個良好的典範,主張把它引進到歐洲來。

 

十九世紀以後,英國出版了大量有關中國的圖書,其中不少著作介紹了中國的科舉制度。英國人麥杜思在1847年出版的《中國札記》和1856年出版的《中國人及其叛亂者》中,極力主張仿照中國的科舉制度,將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原則運用於英國。與此同時,英國人在東印度公司率先實行了文官考試制度,為英國現行的文官考試制度奠定基礎。1855年,英國開始實行文官考試制度,至1870年,英國文官考試制度正式走向制度化和正規化。

 

在美國,1868年詹克斯提出了仿照中國、英國、普魯士建立文官制度的議案。同年,在中國任同文館總教習的馬丁博士(丁韙良),極力建議美國政府向中國的科舉制度學習,像英、法、德國一樣建立文官考試制度。189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以平等競爭為原則的文官考試法案,確立了文官考試制度。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4月15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