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甚麼是禮節語言?

0607phn001_01
人際交往少不了語言溝通(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0607phn001_01

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是交際的工具,人們利用它反映事物、傳遞資訊、交流思想、溝通情感,以達致相互了解與協諧。中國有悠久的文明史,禮節文化源遠流長,所以自古以來有禮義之邦的稱號,人們交往,處處講究禮儀。這些禮儀表現在言語交際上,就產生了各種的禮節語言。

 

廣義的禮節語言是指在各種交際場合中符合社會公認的規範,如怎樣說、說哪些內容方為得體等。要指出的是,「場合」包括正式的,如演講、會議等;也包括非正式的,如跟朋友聊天等。另外,各種有禮節含意的身體語言,如手勢語、表情語、儀表、態度等,也屬禮節語言。狹義的禮節語言單指在各種交際場合中,恰當和符合規範的表達禮儀的特殊用語。這些詞語有口語和書面語兩種形式:口語是直接的交談而不訴諸於文字;書面語是以直觀文字表達出來的語言。書面語較之於口語文雅、莊重、簡省及清晰。禮節語言作用不可小覷,特別是在社交場合,多用禮節語言,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自我修養的表現,既有利於融洽氣氛,也有助於交際的成功。

 

禮節語言是在交際活動中體現的,有必須共同遵守的規則、依據和標準,當互動的雙方都承認並尊重它的時候,順利交流就有了堅實的基礎。交談者需尊重對方的人格、自尊心、思想感情和言行方式,不可驕傲自大,要將對方與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以誠相待、尊重及相信對方。故譴詞造句要謙恭得體、恰如其分,多用委婉徵詢的語言。態度要平易近人,親切自然。規範就是恰切,禮節語言雖然重要,但也不可泛泛而用,要看特定的社會環境、交談對象、交際宗旨,並符合自己的身份。要注意國家和民族的差異,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切不可一視同仁,照搬一時一地的禮節語言習慣。比如見到中國朋友外出辦事,我們問「您到哪兒去?」、「您今天有何貴幹?」等,這可能是我們平日常用禮節語言,但當我們遇到外國朋友時,這樣問就很不禮貌,因為「上哪兒」、「幹甚麼」涉及隱私。要注意年齡、性別的差異。不同年齡的交談對象有不同的交談方式,例如用「小姐」稱呼女性,用「先生」稱呼男性。交談要得體,交談時不僅要因人施語,還要保持言語表達的自我本色,切合自己的身份、經歷、職業、文化教養和思想性格。言辭要得體,切忌流於輕浮,並要善於使用自謙的口吻。神態要落落大方,並配合適當的表情變化,加強與聆聽者的交流。除了需要莊重嚴肅的場合外,要面帶笑容,且表情誠摯專一。要與談話對象保持合理的適當距離,注意聲音的輕重,保證談話內容能夠聽得清楚明白,舉手投足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切忌無精打采。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3月1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