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古代稱謂語小百科

0607phn007_01
杭州舉辦的乾隆皇帝特展(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0607phn007_01

皇帝稱謂

「朕」在中國古代社會是皇帝專用的自稱,但在秦朝以前,平民百姓也可用。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為了突出自己顯赫的地位,於是將「朕」作為自己專用的代稱。除了「朕」外,古代皇帝也有一些自謙稱謂,如「寡人」、「孤」(缺少德行的人)、「不穀」(不善的人)等。臣下稱呼皇帝,不能直稱皇帝,必須忌諱,所以稱「陛下」、「萬歲」、「聖上」等。「陛」原是宮殿的台階,後用來指稱皇帝;「萬歲」為祝頌的意思,原是古人祝酒用語,後亦漸成為皇帝的敬稱。「聖上」一詞則表示皇帝聖明,地位崇高。古人由於不可直稱皇帝,所以用皇帝所乘的馬車來代稱他,故此皇帝又有「聖駕」的敬稱,天子死去,要叫做「駕崩」。

 

官員貴族稱謂

古代官員在稱呼自己時,十分謙遜,如「小人」、「下官」、「小吏」、「學生」、「某」、「愚」、「蒙」、「鄙」、「敝」、「卑」、「僕」、「竊」等,這些詞語,大多表示自己見識淺陋、身份低微,或是有私下、唐突的意思。人們用這些詞語,目的是為了抬舉對方,使對方產生愉悅的感覺,方便後面的交談。為了表示尊敬對方,在稱呼他人時,一般用「先生」、「大人」等詞語。

 

文人稱謂

古代的讀書人或文人由於熟讀經書,尤其講究禮儀,所以必定謙稱自己,敬稱對方。稱呼自己的詞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稱呼對方,則一般用「足下 」。

 

百姓稱謂

平民百姓較少禮儀規限,故此較少用謙稱或敬語。在北方百姓俗語中,常常用「俺」、「咱」、「灑」來表示「我」的意思。在古時江蘇一帶的方言中,以「儂」來表示「我」之意(現時江蘇一帶的方言「儂」則為第二人稱代詞)。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3月1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