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現代書籍的演變

0705ph016
經由機器大量印刷的現代書籍
0705ph016

現代書籍,指西方印刷術傳入以後所印刷的書籍。十四世紀後期,中國雕版印刷術傳入西方,不到百年以後,1439年德國人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開始使用印刷機,1453年製成鉛活字。鉛活字的耐磨,以及印刷機的速度,推動了生產書籍報刊與普及知識,對西方文明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至十九世紀中期西方印刷術傳回中國時,中國人不僅學習了先進的機器印刷工藝,也接受了西方在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方面較中國進步的書籍內容,從而導致長達二千年的傳統社會發生變革,中國社會開始步入現代化進程。二十世紀以來,中國人民歷經磨難,不斷變革,而在書籍的印刷出版領域內,亦取得了與西方同步的發展。

 

現代書籍是傳統書籍的發展,其基本形態與古代書籍仍是相同的。不同之處在於,雖然印刷原理相同,但現代書籍卻是工業化時代機器生產的產物,如鉛字經澆鑄而成,油墨與紙張經化工合成,印刷過程也由機器完成,以至傳統裝訂用的絲線、漿糊,也被鐵釘、膠水所取代,裝訂形式則改為包背裝形式的平裝及精裝,並注重封面裝幀設計。此外,現代書籍不僅在內容方面與古代書籍不同,文字也由文言改為語體,並加新式標點符號。1949年後,中國大陸地區的出版物,文字逐步使用簡體字,版式由直行右開本改為橫行左開本。

 

印刷型書籍是現代書籍的主要形式。同樣以紙張為印刷載體,書頁合訂成冊,印刷使用陽文反字(凸版)、黑色印刷顏料,現代書籍與古代書籍的形態基本上是相同。現代書籍由於使用機器印刷,對紙張、油墨的質量均有嚴格要求,故紙、墨同樣需由現代技術生產。與傳世的古代書籍相比較,現代書籍由於紙張與油墨中含有酸性,流傳年代稍久,即會出現老化現象。如美國著名的《獨立宣言》,距今不過二百餘年,文件的紙質已發生變化。目前,世界各國均注重生產無酸性或微酸性的紙張、油墨,以延長書籍壽命。

 

縮微型書籍或文獻是利用縮微技術製作的現代書籍及其他文獻的複製件。縮微型讀本一般以感光材料為載體,利用光學原理記錄原有文獻的內容,並使其形態縮小若干倍以便儲存,又可使用還原設備重新放大以提供閱讀。其特點為再現原件的清晰度高而儲存密度亦增加,既能滿足閱讀需求,又能提高保存效果。常見的縮微型中複製件有縮微膠卷、縮微膠片等。

0705ph018
利用電腦縮微古籍
0705ph018

聲像型文獻是指利用攝像、錄音、複製等技術記錄的聲音及圖像文獻,又稱視聽型文獻。分為錄音文獻及錄像文獻兩類。錄音文獻存貯並再現音頻信息,其載體有機械唱片、盒式(帶式)錄音帶、雷射唱片(CD)等。錄像文獻存貯、再現音頻及視頻信息,其載體有盒式錄像帶、VCD、DVD等。聲像型文獻不僅可以單獨出版,也經常作為印刷型文獻的附帶、附碟(盤)發行。聲像型文獻的出現,使人類知識和信息的傳播進入了立體、多元及直觀的階段。

 

機讀型書籍或文獻,指利用電子數碼技術獲取的書籍或其他文獻複製件。二十世紀後期,電腦技術日新月異,新材料、新方法層出不窮,對圖書製作與文獻複製產生了巨大推動力。可將文字、圖像及聲音等迅速轉換為二進制數碼,儲存於輕巧的磁帶、磁碟(盤)及光碟中的「電子書」(e-book),存貯密度既高,存取速度又快,已被稱為人類有史以來文獻載體的又一次重大變革。目前,使用反光材料製作的光碟,每張可容納的資訊已相當於15萬張印刷頁的存貯量。由於數碼技術不斷進步,光碟的儲存量亦大大提高。與歷來的圖書載體相比,古代「學富五車」的博學之士,面對現代人掌握的「電子書」,不能不為之「望洋興嘆」

bulb

「望洋興嘆」

語出自《莊子‧秋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故事是講黃河裏古時稱為「河伯」的一位河神。某年秋天,大雨,眾大川、小溪的水都匯流至黃河裏,引致河水暴漲,河道變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寬得甚至連牛馬都分辨不清。於是河伯洋洋自得,認為自己便是天下之最了。他後來順流往東,到了北海邊。展目東望,發現竟看不到北海的盡頭。河伯於是嘆道:「我先前自高自大,以為誰都不如自己,今天看到你的博大,無邊無際,要不是今天來到你的門前,我將永遠不會懂得自己的淺薄無知。」後來以此作為成語,比喻因眼界大開而驚奇讚嘆或因能力不及而感到無可奈何。

0705ph017
容量相當於32萬頁文字的光碟
0705ph017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3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