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伊斯蘭教

1603phn001_01
1603phn001_01

伊斯蘭教是當今世上信徒數目最多的三大宗教之一。自七世紀初於阿拉伯半島興起以來,發展至今已有約十七億的信徒,被認為是發展得最快的宗教。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宣稱自己接受「天啟」,奉命傳播信仰唯一主宰──安拉的宗教(伊斯蘭教)。公元622年,穆罕默德與部分信眾遷徙至麥迪那,隨後在麥迪那建立了宗教公社組織。公元630年,穆罕默德以武力佔領麥加,麥加人皈信伊斯蘭教。也就是在這一年,阿拉伯主要部落紛紛派代表晉見穆罕默德,承認他的政治、宗教權威。

 

穆罕默德宣佈接受安拉任命傳教之時,正是中國歷史上的隋代。其後伊斯蘭教從阿拉伯半島向外擴展時,是為中國唐代初期。唐代史籍稱阿拉伯為「大食」,這時期在中國境內的穆斯林,是後來回族的源流之一。

 

中國最早有穆斯林定居當在唐代肅、代二宗朝。唐宋時期的穆斯林嚴格來說都是阿拉伯和中亞伊斯蘭教國家的移民,包括士兵、商人和貢使等。當時從陸路入境的穆斯林經河西走廊入唐都長安,並定居於長安、開封以及川、滇等地的城鎮;從海路入境的則多定居於沿海城市,如廣州、揚州和泉州等地。他們絕大多數從事商貿活動,為仕作官的不多。

 

至元代,伊斯蘭教有了質與量的發展。穆斯林散居於各地,幾乎覆蓋全國,史稱「元時回回遍天下」。與唐宋穆斯林不同,他們多屬於統治階層,社會地位高於「漢人」和「南人」。經濟方面,穆斯林多是富商大賈,除為官、經商者外,亦有不少從事農業,並有少量工匠。

 

明清時期伊斯蘭教最大的特色是趨向內聚並逐漸完成本土化的過程。「回回」透過長期的共同生活,發展下來,至明代已形成一個有相同的社會習俗和宗教傳統的民族共同體,稱為「回族」,伊斯蘭教亦有了較固定的稱呼:「回回教」或「回教」,這是中國伊斯蘭教發展的里程碑。明代建造的清真寺有著名的西安化覺巷清真大寺、北京東四清真寺和北京花市清真寺等。

 

伊斯蘭教在中國經過一千三百多年的傳播和發展,穆斯林人口目前已接近二千多萬,主要分佈於回、維吾爾和哈薩克等少數民族。因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採取「以回附儒」,即以適應中國社會文化為發展的方向,因而發展出一種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支派,促使宗教的傳播演化成文化的融合,並形成「族教一體」的面貌。

 

與中華文明相比,伊斯蘭文明在時間上是較為晚出的文明。從性質方面來看,伊斯蘭文明無疑是一種較樂觀積極與重視人類價值的宗教文明,其創傳和發展更展現其開放及充滿動態的精神面貌。伊斯蘭文明在醫藥、天文曆算、建築藝術、經濟及貿易、軍事、紡織、飲食及書法藝術等各方面,均對中華文明帶來深遠的影響。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3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