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造紙術

0815ph034
0815ph034

紙是以植物纖維為原料,經提純、機械分散、成漿、抄造及乾燥成型等工序處理而成。很多人以為紙在東漢時代才出現,然而事實上世界最早的紙──放馬灘紙在西漢初期就已經出現,這是有文獻和出土實物證明的。

 

由此得知,紙並非東漢時期的宦官蔡倫所發明,蔡倫只是革新造紙技術和原料使用。他將用樹皮、麻頭、破布和魚網所造的紙獻給和帝,和帝十分讚賞他的才能,自此各地爭相仿製。蔡倫改善紙的原料,不但輕便易用,而且能以低成本大量生產。因蔡倫在元初元年(公元114年)獲鄧太后封為龍亭侯,故民間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蔡侯紙」替代了笨重的竹簡,便於統治者輕鬆地閱讀公文。

 

雖然漢代已經造紙,但它仍是竹木簡、縑帛和紙張並用的時代,紙並未成為主流。然而,到了魏晉六朝,隨着造紙原料的進一步開發,紙的品質、產量和製作技術與工具也不斷改良,使紙張漸漸成為日常生活應用的主流。所以,兩晉六朝是紙張時代的開始。到隋唐五代,雖然造紙原料仍以麻料為主,但其他原料的使用比魏晉有所進步。麻紙方面,除了用破麻布外,更首創用野生麻纖維造紙。

 

皮紙在唐代的產量比魏晉六朝多,尤用於書畫和佛經抄寫。唐朝最有名的紙莫過於薛濤箋,因其製作者和產地而得名。薛濤箋的造紙原料為木芙蓉,唐代女詩人薛濤取宅旁浣花溪水製紙,呈紅色或粉紅色,加工成彩箋。因薛濤好作小詩,而小詩篇幅較短,故其形制短小別致。

 

紙張生產發展到宋代,舂搗及製漿工序以水力代替人力、巨型紙槽和抄紙器可以抄出巨幅紙張,宋徽宗的《千字文》傳世品就是沒有接縫的巨幅紙。宋元是皮紙與竹紙並行的時代,明清除了是竹紙的天下外,也是中國造紙術的集大成時代。皮紙在宋元明清時代是主要的書畫藝術文化用紙,而竹紙多用於大量印刷、刻本等。宋代最偉大的科技成就是畢升發明活字版印刷,造紙和印刷的結合豐富了宋元明清的文化生活。宋代有一種循環再用的紙叫還魂紙,又稱為再生紙。還魂紙是古人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採用故紙回槽的方法,一般先將廢紙的墨跡、污跡洗去,然後摻入新紙漿中重新造的一種紙。

 

中國歷代以來,隨着中外交通不斷發展,造紙術大約在公元四至五世紀前後傳入朝鮮,五至六世紀初經朝鮮傳往日本。唐代初期傳入印度、巴基斯坦,唐代中葉傳入中亞。在促進世界文明,特別是西方文明的發展上,中國造紙術的功勞是不可抹殺的。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1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