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蠶桑絲綢

0907phn002_a
0907phn002_a

中國蠶桑絲綢的發展歷史長達5,000年。蠶桑的起源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河南和浙江就出土過這一時期的蠶絲織物。此後,蠶農一直使用傳統技術生產絲綢。他們栽桑養蠶,獲得蠶繭後以手搖或腳踏絲車繅絲,用傳統的手工織機織出各種美麗的絲綢織物。

 

中國絲綢業發展至唐代達到頂峰,明代則是絲綢傳統技術成熟的時期。十九世紀中期以後,中國開始利用西方工業化的成果生產絲綢,中國絲綢業自此由傳統生產技術體系過渡到現代生產技術體系。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已基本具備了現代絲綢生產體系。現今,中國佔有世界蠶絲生產量的70%和絲織品生產量的50%以上,是公認的絲綢生產大國。中國的蠶桑分佈十分廣泛。除青海、西藏外,各地都有栽桑養蠶,其中浙江、江蘇、四川和山東為蠶桑的重點產區。

 

桑蠶又稱家蠶,是以桑葉為食料的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發育階段。繭是蠶成熟後吐絲所形成的蛹體保護層,是絲綢工業的原料。

 

蠶絲纖維由兩根呈鈍三角形的絲素和包裹於絲素之外的絲膠組成,是一種天然蛋白質長纖維,具有強韌、纖細、光滑、柔軟、光澤、耐酸等優點,並對人體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用蠶絲織成的真絲綢手感柔軟,光澤優雅,吸濕透氣,穿着舒適,多用於內衣和時尚外衣面料。

 

蠶桑絲綢滲透於中國人的生活,主要反映在物質生活和政治經濟兩個方面。在物質生活方面,絲綢美化了中國人的生活。他們以豔麗柔美的綾羅綢緞為衣料,令以麻、棉、毛為服料的西方異族所欣羡,並由此孕育了以運輸絲綢為主要物產的「絲綢之路」。絲綢不僅裝飾着男女老少的衣裙,而且作為一種生活必需品滿足着物質需求,用織、繡、染等工藝製成的幔帳、旌幡、桌圍、椅套、車轎、結婚被面、書籍裝裱、書畫材料,甚至小到巾帕、扇套、荷包、小童圍嘴,幾乎在中國人的吃穿住行、婚喪節慶中隨處可見。

 

在政治經濟方面,蠶桑絲織業是中國鄉村經濟的主要依賴,同時它也是全國最重要的財政及外貿收入之一,在國民經濟建設中起着很大作用。

 

絲綢與中國文化的關係體現在語言、禮制、風俗等方面。如古代漢語詞彙中,大量的文字和詞彙與絲綢有關,其中以「糸」為偏旁的文字大多與紡織絲綢有關,很多一直延用到現代,成為現代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絲綢與中國的禮儀制度也有很大關聯,古代將男耕女織看作自然分工,故天子親耕土地、皇后親自養蠶以為天下表率,勸耕農桑則是考核官吏政績的主要尺規。蠶桑絲綢生產中還形成了獨特的風俗禮儀,包括祭蠶神、蠶關門及各種慶典活動和行為禁忌等。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2月1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