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漢字的起源與變遷

0601ph026
0601ph026

中國字是象形文字。中國字是誰創造?早在戰國時期(公元前五世紀—前三世紀),即已流行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了最早的漢字的說法。傳說中的倉頡是河南濮陽人,現在於陝西存有紀念他的倉頡廟。但現代學者認為,中國漢字應起源於原始圖畫,是古代許多人參與創造並慢慢形成的。

 

最早的漢字由大汶口文化晚期(約4800年前)陶器上的刻畫符號演變而來。距今約3400年到2700年的殷周時代是漢字的「甲金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關於占卜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刻鑄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金文。從戰國到魏晉時代(公元前五世紀—公元五世紀),人們主要是在狹長的竹片或木片上寫字,這稱為簡書,也有寫在絹帛上的,稱為帛書。

 

漢字的構成是有規律的,古代學者研究總結出漢字有六種構成方法,稱為「六書」。六書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比如「自」在甲骨文裏寫作一道鼻樑,兩個鼻孔,像人的鼻子,是鼻子的意思。後來慢慢發展出「自己」的意思。古人很早就發現狗的鼻子十分靈敏,懂得辨識氣味,所以「臭」字由表示鼻子的「自」和「犬」組成。

 

漢字在公元前三世紀開始成熟。先秦時期的文字被寬泛地稱為大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令丞相李斯統一全國文字。李斯在秦國文字的基礎上改造成通行的新字體,稱為小篆。

 

漢字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字形、字音、字義一直在發生變化,只有通過各個時代的「字書」才能了解每個漢字在每個時期的意思。中國最著名的字書是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寫於公元二世紀的《說文解字》,該書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學經典著作。它收錄漢字一萬多個,第一次系統地論述了漢字自萌生到東漢前的演變過程。許慎還首創了沿用至今的部首編排法。

 

漢字的書寫形式也在不停演變。公元三至五世紀形成的楷書法則嚴謹,易於辨認,因此沿用至今。古代書法家在書寫楷書時創造出帶有個人風格的書體,比如唐代歐陽詢所創的「歐體」,顏真卿所創的「顏體」,柳公權的「柳體」,到今天一直是中國讀書人練習書法的範本。

 

在歷史上,漢字一直在經歷着簡化的過程。古文字字形有圖形性,書寫起來比較麻煩,因此最初的簡化主要是由以圖形為主轉變為以線條為主。唐宋時期,由於刻印技術進步,書籍出版大量增加,通俗文學繁榮,簡體字也就在民間廣為流行。二十世紀初以來,為了便利教育民眾,很多學者呼籲大規模推行簡化漢字。這一思潮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得到官方支持。1952年,中國成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推行簡化漢字方案。香港、台灣和澳門仍然沿用繁體字。

 

中國到底有多少個漢字?清朝康熙皇帝令人編寫的《康熙字典》完成於1716年,收漢字47,035個,堪稱詳備。上世紀五十年代學者整理出常用3000字,只要能夠掌握,便可讀懂一般的書報。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1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