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20507ph016
20507ph016

聯合國定義的「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名「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民族民間口述身授、世代相傳的無形文化遺產。這種無形文化遺產蘊藏着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歷史文化,因此它代表着民族普遍的文化認同和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體現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由於現代工業迅速發展、交通愈加便捷、全球經濟趨向一體化、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遷移等多種因素,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比物質遺產面臨更嚴峻的破壞。為了保存這些文化財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各國合作,在2001年開始了「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申請。當年,包括中國崑曲藝術在內的19個代表作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定。這種申報工作其後每兩年進行一次。截至2018年,中國入選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有40項,其中最早入選的幾批包括崑曲、古琴、新疆維吾爾族烏爾木卡姆藝術,和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

 

「木卡姆」是伊斯蘭音樂中的一個特有名稱,含有「曲」、「調」、「古典音樂」之意。木卡姆的分佈地區很廣,種類繁多。在中亞、西亞、南亞、北非等地區都有木卡姆。相傳維吾爾族祖先從漁獵、畜牧時期就創作了在曠野、山澗即興抒發感情的歌曲。這種歌曲後來不斷融合、演變發展,形成了組曲──木卡姆。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能完整演唱新疆十二木卡姆的藝人已經屈指可數。1950年代和1970年代之後,新疆自治區政府及其他社會組織幾次大規模收集、整理木卡姆。現在,對新疆十二木卡姆的保護更加強了。

 

蒙古族長調同樣承載着蒙古族的歷史。在花香風甜的季節裏,蒙古牧民騎上駿馬在遼闊的草原上放牧。舉目遙望,碧草連天,閒雲自飄、牛羊蓋野。置身於大自然的懷抱,充分享受心靈的自由,牧民們的歌聲悠長舒緩。有人說蒙古族長調的最大魅力在於它是離自然最近的一種音樂,或者說它本身就是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

 

到2013年為止,中國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如《格薩爾》史詩;表演藝術,如崑曲、古琴;社會實踐、禮儀、節慶活動,如端午節;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如中醫針灸;傳統手工藝,如剪紙;舉行文化活動的場所或時間等。

 

中國政府於2006年公佈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518項保護對象。政府也在逐步建立國家級和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保護」是一項系統的文化工程,它包括深入民間進行田野考察和清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認和評定、通過建立資料庫等方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檔和保存、對傳承人的扶植和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弘揚,以及做好傳承工作等。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1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