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古代養生術

1403phn007_01
1403phn007_01

中國傳統的養生術與講陰陽五行的中醫學同出一脈,皆源自中國古代哲學對自然和人體的理解。古人認為,無論宇宙自然還是人體活動的變化,都有相通的規律,掌握了這個源於自然的變化規律,便可趨利避害,防病養生。所以,古人養生,講求天人相應、道法自然,即個人起居的規律要與自然環境和氣候變化相配合。又因為古代哲學尤重精神道德,體現在養生術上,也特別重視養神,主張要形神兼養,動靜適度。

 

早在殷商時期,便有長壽的觀念,開始了對養生術的探索。先秦諸子對自然和人體的理解和學說,奠定了養生學的基本原則;經過始皇、漢武等為上位者對長生不老的渴求和財力支持,養生術在漢唐期間卻誤入了煉丹服石的歧途;宋元時期,藥物養生才漸上正軌,並開始重視食療之效;到了明清,出現大量食療方劑,使養生術進入鼎盛時期;至近代以後,與中醫學一樣,傳統養生術受到西方醫學的挑戰,進入了改革和創新期。

 

中國傳統養生學大致經歷了一個由百花齊放、各自發展到理論融合、諸術交用的過程,出現了許多在養生理論和方法上各有側重、自成體系的流派。

 

養神學派是指以養神為主要養生方法的學派。中醫學理論認為,「精」、「氣」、「神」是人身三寶。「精」是構成人體、維持生命的物質基礎,「氣」是老天之祖氣與水谷之精氣以及所吸入大氣所合併而成的動力,「神」指一切意識、知覺和思維活動;三者相互影響,但由神作主導。

 

養形學派是指側重形體鍛煉的養生學派。以動養形,始於莊子,他提宣導引,開導引養生之先河。漢代以後,運動養生法得到進一步發展,如華佗創了「五禽戲」,導引氣功養生不斷創新,宋代創立八段錦,明清太極拳盛行,以及近年興起的鍛煉形體方法,都是繼承和發展中國古代養形法。

 

起居養生學派側重日常起居的調理,注意的範圍很廣,主要有兩個原則:起居有常順四時,勞逸適度求中和。起居有常,指作息要有規律;勞逸適度求中和,是指日常生活不能完全不動,也不要過分。

 

食養學派是用適當的飲食調養以達到補益精氣,協調臟腑,抗衰延壽目的的養生派別。孔子、孫思邈、蘇軾、陸游、忽思慧、李東垣、袁枚等歷代的養生學家都十分重視飲食養生。

 

藥餌學派是通過服用藥物,平調陰陽,補益臟腑、氣血,以抗衰延壽的養生學派。歷代不斷研究和配製抗衰老的藥物,到春秋戰國,人們甚至希望能從藥物中找到長生不老的「仙丹」,服藥之風遂起,從秦至唐,終於誤入煉丹服石的歧途。唐以後,人們開始崇尚用動、植物藥養生,藥餌養生才走上正軌。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11日

延伸閱讀